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聚禾城

(2023-06-13 09:39:48)

小聚禾城

 

 

517日,接到同学沈泉荣的电话,对我说,师范同学姚祖兴与张福良在嘉兴沙龙宾馆参加温州师专的同学会,姚祖兴打电话给姚奎顺想要和我们嘉兴的师范同学在19日晚上聚一聚。姚奎顺同意了,要叫我们一起参加。这我当然答应。同时也问了泉荣关于费用的事,他说问一下姚奎顺。

我们是77届湖师语文班同学,我们嘉兴共6位,姚奎顺,周来法,柳水华,吴惠泉,沈泉荣和我。

姚奎顺是王店的,他毕业后先在王店中学任教,后来调到效区教师进修学校任校长,再后来任了郊区后来为秀洲区教育体育局局长,又转去了卫生局、国土资源局。退休后曾被朝聚眼科医院聘为院长。他是我们秀洲区几位同学中行政级别最高的。

周来法,凤桥人,师范的时候与我上下铺。毕业后好像被分配到了净相公社的一个大队学校,后来调到了凤桥职业中学。担任过中学校长。我女儿中专毕业后,我曾请他帮过找工作的忙。他二话不说,在数码照相机厂里中帮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只是可惜我女儿没干几年就辞职了。非常对不起我的老同学的付出。退休后,身体不太好,聚会时,眼睛看起不有些浮肿。我安慰他注意保重身体。

柳水华,也是凤桥人,毕业也分配回到了自己的公社,后来调动到了王江泾中学,一直工作到退休。退休后还在发挥余热。在一所民办学校里任教。他比较乐观,喜开玩笑。说话也比较幽默。

吴惠泉,新塍人,说起话来乡土口音很重。毕业后,我们聚过几次,他少有参加,退休后随女儿住在上海,联系就更少。这次也没有参加。

沈泉荣,我与他既是同学又是同乡,我们是一个公社的,他是联合大队,我是勤丰大队。他比我小3岁,也是我们这届同学中年龄第二个小。他毕业后被分配到自己公社的杨溪大队学校教初中语文。后来调到了嘉北中学,嘉北中学与嘉北小学合并后更名为洪兴实验学校,他在那所学校一直工作到退休,退休后在家领孙女。清楚地记得, 19802月,我从新丰中学调回自己公社,也到了杨溪大队学校,因为我是学期中途去,学校的课在上学期都已定好了,那时的学校还缺一位数学老师。学校里要安排我数学课。说出来难为情,我这个人数学非常差。师范读的是语文专业。所以不敢接数学的教学任务,他主动地提出来转教数学,将他的语文课让给我。真是感激。这种同学情至今难忘。

姚祖兴,桐乡高桥人,是我们这届唯一一位桐乡人。他这个人蛮有特点,读书时,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看书,而且特别喜欢读有关马列主义的书藉。到现在还是初心不改,在群里总能看到他发的关于意识形态、时事政治方面的评论。毕业在家乡高桥教了二年书,后来考上了温州师专,毕业后仍回高桥教高中,后来调到宁波奉化工作,且定居于奉化。

张福良,海宁人,毕业后和我一起分配到新中公社,我在新丰中学,他在新丰公社东方红大队学校。那时,我们两个经常在一起玩。我的学校在新丰镇上,他的学校要新丰乡下,不过离新丰镇不是太远,有时我放学后就去他那儿玩。他的学校四周均为田野,西边与南边是小河。在那静静的校园里聊些无厘头的事。1980年,我调回老家,后来一直没有他的消失。两次同学的大部队活动他都没有参加。直到我们都退休后的一次活动,才碰到了他。他像老大哥一样的稳重。这一次的禾城小聚,就是他与姚祖兴两位提出来的,因为他们刚好在嘉兴参加同学会。

姚奎顺还把离嘉兴不远的海宁的另外两位同学也请了过来,一位是黄加平,一位是张炜芬。

黄加平,毕业后先做老师,后来到了海宁教研室做教研员。他最明显的特长是会写,诗歌、散文、小品、报告文学、演讲稿都能写,而且都很有文彩。

张炜芬,是我们这几位同学中行政级别最高,是海宁市政协主席。退休后在杭州管带孙子辈。这次接到姚奎顺电话后,虽然远在杭州,还是赶了过来。同学之情呀!不是能用钱来衡量的。

19日下午,我430分从单位出发,骑电瓶车20多分钟,来到沙友宾馆。黄加平,张福良、姚祖兴、姚奎顺、柳水华他们已早在了。寒喧、握手、互致问候一翻。聊聊过去、聊聊现在。

周来法、沈泉荣也来了。

来得最晚的是张炜芬。虽然我们等了些时间,但却感到的是温暖,因为她是特地从杭城赶来的。只是为了同学的小聚。这样的酒宴对于她来说不算什么的,这大家都知道,她在任上时,难免会有应酬。

6点多点,她来了。我们异口同声地说,从杭州赶来,辛苦了!她说:“同学聚会呀,一定要来的。”

小聚结束后,我们几位也相想支付一点费用,姚奎顺极力地说:“见外了!见外了!”一定要他一个人承担。前几次也都是他一个人承担的,我们觉得太过意不去了。坚决地说:“下次一定要我们来承担!”

同学,是一个没有血缘联系的称呼词,却有着比血缘更亲切的关系。真如黄加平同学事后在文章里写的那样:曾经的青葱岁月,已触手难及;曾经的悠悠往事,却历历在目。无论世事如何变幻,不管经过多少风雨,不变的,便是那“湖师”同学的深情,便是那留在心底的笑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摇船柴
后一篇:看病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