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个人
(2023-05-05 08:04:53)家里有个人
(实作虚时虚也实)
50年代后期,儿子出生,出生正赶上轰轰烈烈的大生产时期,父母都是努力奋斗之人,没有更多的时间照管这个小生命,出工了,就放在家里,任其自生,饿了,就大哭,哭到累了睡着了为至。那个小孩哭得如何厉害?他把自己的肚脐眼都哭得胀了出来,像一个小盅罩在小肚皮的肚脐眼上,直到长大成人,那鼓起的小包还存在着。
这个小孩倒没什么伤害,自然地成长着,可胆子比较小,到了可上小学的年纪,因害怕而没有在第一时间上学,虽然老师上门家访要求去读书,但小孩就是不高兴,父母也没有办法只能顺其自然。第二年老师家访,小伙伴的劝说,父母的打骂,勉强去了学校。上学那天,母亲还特地做了几方蒸松糕,放在状篮里,拿着状篮,带着这个胆小的孩子去了学校。虽然那时不再时兴给老师送礼了,但母亲还是按老规矩给老师送了一状篮松糕。
到了学校,读书倒是很认真,然由于胆小,总要被同学们“欺侮”、捉弄。读书时由于学习认真,表现好,一直担任班长,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副班长是一位成绩同样好的女生,于是同学们就拿他们班长副班长取笑,搞恶作剧,而他人太“善”,缺少还手之力,只得向老师求救,那些学生被老师批评后稍缓一些。过几天就旧病复发了。不过也就是开开玩笑而已,好像小孩玩过家家一样的不真实,但乐此不疲,不影响读书。
小男孩的母亲虽然干部不大,但也时常会到大队、公社开会,与同样的人接触多了,有一个人家里有个小女孩,比小男孩小一岁,有好事者帮助拉线,要认其为干妈。
小男孩的母亲同意了,认下了这个小女儿为“干女儿”。不知怎么,这样的做法,却被说成是“订小亲”,弄得是满城皆知。可小男孩还太小,什么也不懂。
那个小男孩在大队的学校上了小学,读了初中。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初中毕业还被推荐上了高中。这一年,大队里就两人上了高中。
读高中的时候,写了入团申请书,学校根据小男孩在学校的表现准备吸收为青年团员,可一同去上高中的,是从一年级同到高中的同学,向学校“举报”,说那个小男孩已经订亲了。
那可不得了,订小亲是封建思想的残余,订小亲的人怎么可能加入共青团呢?于是学校派班主任老师到村里实地查访。
老师到了大队,查访了大队干部、同村的社员。查访后得知,并不是订小亲,只是认了个干女儿,没有办过农村特有的任何形式的订亲礼仪。学校确定同学的“举报”不实。于是那个男孩就加入了共青团组织,那年17岁。
小男孩长大后才知道,那时母亲认干女儿的时候,确实有过口头协定,等干女儿长大了就成为她的媳妇。
那男孩渐渐长大,成了青年。高中毕业后回队参加生产劳动,第二年公社里要办高中缺老师,要招男孩去学校做老师,那男孩没有答应,因为他觉得自己也只是高中毕业,怎么教得了高中生呢?第三年大队学校缺教师,他被群众推荐,就做起了小学老师,成为一名民办教师,也叫赤脚老师。上课时间教书,放假时间参加生产队劳动。虽然没有经过任何的教师培训,也不知道教材教法,但却被社员们称为最像老师的“民办老师”。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高考,报名是报在大队里的,表格是由大队干部去上面拿来再发给报考者,填好表后也交给大队再由大队干部上报。由于胆小,一开始他没有报名。后来看到同村的青年人报名热情很高,那些只有初中甚至小学文化程度的,在田里劳动的都报了,男孩在学校里当着老师,如果不报,一怕学生看不起,二怕家长看不起,三怕干部觉得他没水平。所以大着胆子填了报名表。
后来经过初试,复试,居然考上了。是大队唯一考上的,全公社只考上了4人,他是四分之一。红榜公布在嘉兴城内的五芳斋东墙上,其父亲在摇柴船正好停在塘湾街,看到了连夜赶回家报喜讯。
所报志愿前二个都是师范,被第一志愿湖州师范录取,那年22周岁,二年师范一眨眼就过去了,真正做起了老师,走上了教育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