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潮
(2022-11-24 09:39:54)农历八月十六,也就是中秋节后的第一天,我和妻子,乘车前往著名的观潮胜地海宁盐官,去一睹天下闻名的“一线潮”的磅礴气势,去感受早有耳闻的震撼。
早晨,秋阳高照,湛蓝的天空,深邃辽阔,清爽的空气,新鲜宜人。
虽然转乘了三次车,虽然在路上耽的时间至少不下二小时,虽然在海宁去盐官的车上由于人多站了近一个小时(去来都是如此),虽然去的路上老婆由于出门少而晕车到终点,虽然老婆由于晕车而不时抱怨下次我再也不跟你出来了。但到了那里,一切都放下了,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抛进钱塘江,抛进这奔腾的江水之中;一切的一切都可溶进这和滚滚的江水一样的滚滚人潮之中。
上午10点30分左右,公交车把我们送到了盐官。由于没吃早饭,再加老婆晕车需要休息一下,于是在车站边的一家小面店简单地解决了一下肚子问题,店虽小,但一碗我最爱的咸菜肉丝面吃起来是格外的可口,老婆由于还没从晕车中缓过神来,没什么胃口,我不时地诱她说:“这面太好吃了,你吃点吧。”想调动一下她的食欲,然而,不管我怎么“引诱”,她就是不想吃,后来在我的坚持下终于喝了一点面汤。还说:“蛮好喝的,真的很鲜。”我像小孩似地说:“我怎么会骗你呢。”
吃好后,大约11点,朝南穿过一条并不宽但却是交通要道的公路,来到了景区大门口,门楼很高大,看起来是很传统的那种,但明显有现代的痕迹,我俩买了票走进了大门。眼前是一条很高的塘岸,好像有两层楼的样子。
沿着石阶,拾级而上,来到了塘岸之上,钱塘江的恢宏、迷濛、无际、热烈均在眼前呈现。我俩沿着铺着草坪的江岸朝东走,走过了高耸的镇海塔,来到了镇海铁牛旁边的阶梯上坐下,等激动时刻的到来。
啊,钱江潮,我来了!
钱江潮,我们一带习惯称“江潮”,最早是在少年时(大概在1970年代吧)听大人说起过,因为姨妈在海宁的周王庙,他们离观潮的地方很近。说是在八月十八,有一个叫盐官的地方,有很大的潮水,很好看的。但如何大,大人们也说不清,因为他们也大多是听说的。从那时起,就有很想去看看的梦想。
我们那儿流行一句“八月十八看江潮”的话。记得到了青年时,我们生产队里的很多人,决定要去看看这很有名气的海宁潮。于是,年轻人在征得大人同意的前提下,相约开着挂桨机,起了个大早,开了约8、9个小时,来到了盐官,只记得那时一路过去,心里的激动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然而等我们踏上钱塘江堤岸时,大潮已经过去了,只留下了江里还在汹涌着的大浪。
后来当上老师,在教材里第一次读到了描写海宁潮的文章《观潮》,从那精妙而又气势磅礴的文字里了解了潮头如“一条白线”,潮高如 “白色城墙”。潮进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潮声如“山崩地裂”,潮涌如“漫天卷地”。观潮人是“人山人海”。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势,那种荡涤一切的气魄给我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
今天,我也经历了这样一种激动人心,经历了这样一种热烈和无法形容。中午十一点四十五分左右,在我们旁边的一位老人轻声地对他的同伴说:“你看,那里有白色了,潮来了。”一听口音是本地人,从他们说话的口气中分明能听出他们已不是第一次来观潮了,为何还要来?也许还要感受那种潮来时的轰然心动之声吧。是呀,朝东望,在水天相接之处,在朦胧的两远山之间,出现了一条灰白色的线。这时,塘岸上坐着的站了起来,走着的迅速找到自已的位置。站在石阶上的,靠在江边栅栏上的,没有人指挥,一齐朝东望。眼望着这条白线缓缓而来。开始北岸的白线更粗些,宽些,南岸似乎还没有,一会儿,南岸的白线也拉起来了,一直往北,直到与北岸的相接。这时,这条白线的南端,不知是江水的什么原因,成了“S”形。白线越来越近了,终于来到了人们的眼前、眼下。潮滚动,浪翻飞,涛澎湃,声如雷,人声潮声相呼,人潮海潮相应,那种场面我只能用“热”来形容了。而眼前的白线犹如一条龙,一条舞动着的龙,由北江蜿蜒至南岸。很快,潮水不应人的热情而停止前进的脚步,奔涌着向西而去,追逐的孩子们飞奔着,跟着浪飞奔。潮过此,波还在涌动,有些远道而来的北方游客还在抢抓镜头,要把这江南的美好涌动永远留在记忆里。过了约20分钟,江面渐渐地平静了下来。江水上涨了约2米。
我不会描写,只会记实。由于笨拙,还有更多的美好,如人们的欢乐心情,人们的喜悦笑容,人们的幸福感受,不能一一再现,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