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自行车
(2022-10-09 10:33:45)我与自行车
在乡下,自行车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这一时段我正由少年向青年进军及至进入青壮年,所以可以说与自行车流行同步增长。
我有自行车是在师范毕业后。
我1980年师范毕业,分配到隔边大队的一所完小任教。虽然学校也提供住宿条件,不过我家离学校走路也就二三十分钟路程。对于农民的子女,走这点路不算什么,所以我没有住校,每天走着上下班。
那时候的乡村路,主干道叫机耕路,可以行驶手扶拖拉机,因为走的人多,因此路面还算平坦。支路叫田埂,那可小得多了,一个人能走,如果两个人要交往,一个人不得不下到田里。
这样的上班路上,偶有人骑着自行车经过,那是在镇上社办企业上班的工人。那时我们镇里办了好几家企业,最大的叫澄溪丝厂。在厂里上班的,大都买有自行车,因为去镇上上班路比较远,特别是我上班的那个村,离镇上有10多里路。看到他们骑着自行车在田野里行驶,犹如燕子在空中飞翔,很是自在自由,速度也快。于是我也买了一辆。
那自行车的牌子是当时嘉兴的名牌产品——大雁牌。
没有骑过自行车的人,是骑不了的,得学。我们埭上我是第一个有自行车,所以大家都不会,看到我的自行车觉得好奇。我在队里的公场上练的时候,就会有许多年青人跟着我,于是我的教练与帮手就不成问题了。
我让他们轮流着替我扶着后座,我踩自行车踏板,他们扶着帮我推。有时也让他们尝尝鲜,学骑一下,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学了几个晚上,由开始的即使有人扶车头也都把不住、人总要从座垫上跌下来,到后来的能不用人帮扶,再到后来能上路骑了。
那时骑自行车,在乡下的路上不用担心发生交通事故,因为路宽车少,走路的见到自行车来会主动让道。即使是同方向的只要自行车铃“钉铃”一响,就会迅速地走向一旁让出道来。
最担忧是骑到半道天下雨。如果还没上路就下雨了,或连续下了几天的雨,就不会骑车上路。因为那路不像现在那样的浇了水泥,被硬化了,那时晴天泥路也是硬化的,下雨了,被雨水一浇就被“软化”了,再经人一踩就变得泥泞不堪。自行车无法再上路了。
记得有一年夏天的某一天放晚学下班。车骑到喷香桥不到一点的时候,天上黑云滚滚,下起了大雨。那儿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野田横头。我先在桑树地里躲雨,等雨过了再走,经雨的路本较平坦的泥路面,有的地方松软了,有的地方积水变滑了。自行车骑不几米,不单车打滑,轮子的罩壳里也沾满了泥,动弹不得。到我家的路还有近2里,怎么办呢?我只得把自行车扛上肩,让它“骑”着我走回家。
在我骑自行车的经历中,这样的“车骑人”还不至一次发生呢?在当时的乡下机耕路上也算是一道风景!
后来乡下的路慢慢地变好了,浇水泥了。我的大雁自行车太小了,就换了辆重磅的,记得好像是双鹿牌的。可以带些东西。这辆自行车一直陪我到2001年。那年被组织调动新单位工作,因为那单位离家远些,于是就将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那自行车放在家时间久了,就报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