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根马家浜

(2022-09-30 08:46:55)

寻根马家浜


在重阳节来临之际,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退离休教师 “寻根马家浜,礼赞新时代”活动。马家浜,是我们嘉兴人的骄傲,那里有我们嘉兴人的精神图腾,发展基因,生命之源,文化之根。

    马家浜遗址位于原南湖乡天带桥村,现属嘉兴经济开发区西南新区,面积1.5万平方米。1959年春,社员们在河边挖草泥潭时挖出了大量兽骨与古代遗物,后经专家考古发掘后发现,该遗址以鲜明典型的文化特征,不同于黄河流域的史前文化形态,引起了国内外考古学界的重视。197711月,学术界正式确认以马家浜遗址来命名此类文化为马家浜文化,属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被誉为“江南文化之源”。20016月,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家浜文化已载入《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和1990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

上午10时左右,大巴车把我们送到了目的地——马家浜遗址公园。出发时还是秋雨绵绵,到时细雨已停,桂花正香。大家的心情像秋天一样地放晴。

下了车,来到 “马家浜文化博物馆”前面,在领导提议下拍了集体照。博物馆建筑风格,很简约,很朴素,线条流畅,外墙色彩呈灰黄那样的土色,与这古遗址很是合拍。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进入展厅,依次参观了马家浜文化博物馆的四个展区。“肇始嘉禾”展区,展示了马家浜文化从发现到文化命名的考古探寻情况:“聚落生态”展区,通过栩栩如生的场景再现了马家浜先民采集渔猎、植稻驯兽、纺线织布、择址筑屋、河湖泛舟等情境:“文化主根”展区则展示了马家浜遗址出土的玉器、陶器等珍贵器物,面对着一件件如同用现代工艺制作而成的玉玦,无不为之震撼;“薪火相传”展区,展示着现代嘉兴人建设美好家乡的故事。我们穿梭时空,品味历史,与先民对话,与文物交流。

出展厅来到“农耕田园”,眼前是一块洼地,四周开着沟渠,中间生长着禾稻,正在抽穗扬花,看不出历史在它身上的痕迹,但据考古资料,在这正生长着绿稻的田地底下,出土了先民房屋遗迹,先民们种植的稻谷、米粒和稻草实物。于是肃然起敬地沿着周围用毛石铺成的路慢慢西行,北面是一条小河,虽然小河的北面似乎是一个厂区,但没有声音传来,前面不远处也是一条小河,小河的外面是一片种着草莓的大棚基地,洼地的南面也有一条小河,小河两边植种着许多的树木,成了林带。秋天了,田里的青蛙也休息了,在这么静的环境里,心也静了,似乎看到了先民使用着粗糙的石制、木制、骨制农具在这洼地里劳作的身影,似乎望见了旁边的小河里菱叶田田的情景,似乎听到了先民在周边的湖港河汊里使用着简单的渔具捕猎的欢笑声。

7000多年灿烂的马家浜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流长历史的重要组织部分。今天面对这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物与遗址,很是激动振奋,没有先民创造的稻作文明,那有嘉禾大地鱼米之乡的辉煌。

    参加了博物馆,蓦然顿悟,我们的根在哪呢?不就在一只只陶罐陶豆陶壶里、一枚枚精巧的骨针里、一块块简陋的石器、木器、骨器里、一个个晶莹剔透的玉玦里;尤其是在深埋地下的遗址里、散发着香气的碳米里;特别是在骨耜、木铲、陶杵等的农具里,骨镞、石镞、骨鱼镖、陶网坠等的渔猎工具里;更是在现代南湖菱的身影里。

    活动结束,离开那儿回望在闹市中的先民遗址,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学逍遥
后一篇:自然之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