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重元寺

游重元寺
在车上吃过中饭,带队的说下午去在阳澄湖那儿,还有两只寺庙。阳澄湖在苏州城东北方向,人坐在汽车里也不分东西南北了,汽车开了一段时间后,多少时间没有注意,反正觉得蛮长的,出了城,在汽车的北面出现了个湖泊,估计应该就是阳澄湖了。阳澄湖,最早听说是京剧《沙家浜》中指导员的唱词“朝霞映在阳澄湖上……”因此就产生了一种神秘与向往的感,今天来了,很好。汽车沿着湖边公路一路朝前,时而能望见整个湖面,时而又进入了湖边的林带,视线被阻断。一路上沿路而居的自然村庄,都做起了乡村旅游服务,特别显眼的“阳澄湖大闸蟹”的招牌,随处可见。汽车在路口树有“皇羅寺”牌坊处转弯进入该寺前面的道路,一会儿那寺庙就到了。先我们到的人都在空地上悠哉着,我们以为他们已经完了程序,下车后才知道,那个寺,这几天不开门接待香客,往里望,那寺面积很大,比我们的栖真寺要大上一倍多。为什么不接待呢?听在路边卖着农产品的老人说,前段时间,庙里发生过一次火灾,是因为有香客烧香时不慎引起的,所以上面要求他们整改。
寺不开,汽车接着开,去下一只寺。
很快汽车就把我们带到了下一只寺庙。在停车场停稳,下车。出停车场,进入到寺庙前的地界。是一片开阔地,长长的通道,由东往西有一百多米,中间是一排望柱。两边是行人道,气派得很,给人与庄严感,走在这样的道上不由得不产生敬畏。
过了牌楼,里面更开阔起来,眼前是南北向的河,河上有一座桥,听说是“奉承桥”,取“奉天承运”之意。过桥还是一条大道直通寺庙门前。到了寺庙前,那种高远、辽阔,难以言表。寺前的阳澄湖水波不惊,南面苏州城的高楼,隐隐约约可见。
寺前同样开阔的广场,靠南有一只大香炉,香炉南面一个牌坊,上面“水天佛国”四个大字格外醒目。牌坊南面是一座仿古低拱桥,桥正对着一个高耸着的楼阁,桥的东西两边的湖中种植有大片的荷花,现在虽然都已结籽,但完全可能想像得到万朵荷花盛开时的壮观美景。
场的西面是龙王殿,东面是伽蓝殿。北面是正山门。中门的上方书有“重元寺”寺名。
进入寺庙,最明显的感觉是大,气派,不亚于杭州灵隐寺。前后三进殿堂,步步登高。大殿、偏殿,回廊,钟鼓楼,一应俱全。又一感觉是新,似乎建造年代就在不远的昨天,建筑物缺少文物的“包浆”,感觉不到历史的沧桑在它身上的痕迹。同行的人也都觉得太大了,有的说足有150亩,有的说和我们钳力圩头不多。也都认为好像是新造的。
这么一只规模如此之大的寺庙,我觉得应该具有悠久的历史,具有很深厚的文化积淀的,但在寺庙里看不到,建筑物上透出的是一股“鲜味”。
出于好奇,我问了寺庙内的工作人员。他们告诉我说这寺庙已经有1500年历史了,本来不在这儿的,是移迁过来的。
具有1500年历史了,怪不得造得这么气势恢弘。
出于好奇,在手机上百度了一下。
重元寺初名重云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与寒山寺、灵岩寺及保圣寺同时代。梁武帝时的某日傍晚,住在长洲县衙西北二里处的官员陆僧瓒,见官宅上空祥云重叠,便突发奇想,立即奏请梁武帝,主动建议舍弃自家官宅,在原地改建一座寺庙,并为寺庙取名“重云”。
梁武帝欣然同意,并赐匾表示嘉许,匾额题为“大梁广德重玄寺”。“重云”被误为“重玄”,是奏章转抄上递过程中的差错。
清代因避康熙帝玄烨之讳,改“玄”为“元”,重元寺名就一直沿用。后重元寺在文革中完全损毁。2003年11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重建重元寺,寒山寺方丈秋爽大和尚兼任住持。
出了寺庙,同行中人都说去对面的塔看看。我远远望过,这建筑不像塔,很像是楼或阁这样的建筑。走到普济桥的中央,上面的大字已清晰可见,果然是阁,名“观音大士阁”。那阁建在一个小岛上,那岛也足有50亩大小。岸边造型犹似开放的莲花,阁的四周等分建有8个小间,供奉着8座观音佛像,阁的精彩在阁的内部,里面有一尊高大的观世音金身佛像。多高,听说高达33米。
从阁里出来,遥望阳澄湖,回眺重元寺,近观莲花岛,不需回望已是“福”!
结束重元寺的游程,坐车返程经过寺的入口处,回望有一大牌楼,在车里马上拍了一张照片,牌楼上有“阳城圣境”四个大字,此处还真配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