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宝宝

(2022-06-07 08:38:24)

看宝宝

 

养蚕,在我们这儿叫儿看宝宝。因为看的是“宝宝”,所以要格外小心,更显勤奋。

再以前是如何看宝宝的,不知道,小时候生产队里看宝宝的事之今到是还记得比较清楚。那时队里在埭的东面造有一埭蚕室,五个门面,进深10米,空间很大,也兼作仓库。我们队整个钳力圩是我们的,圩的四周都是旱地,都种着桑树,春来桑发时,圩像一只翡翠的手镯。

我们埭上有看宝宝的传统,以前是单家独户地看,一般只看春蚕。生产队那会儿,对桑树进行了改造,把原来的野桑树,都改成了无杆密植桑,大大提高了桑叶质量与产量,宝宝量也比增大了。

在蚕室里看宝宝是女人们的活,男人主要是负责采桑叶。在宝宝将要看的前几天先将蚕室用漂白粉,石灰水进行消毒,禁止无关人等进入。那时蚕种由嘉兴惠顾种场提供,分发蚕种时一般都是在晚上,因为宝宝都已有蚕种场负责催青了。

宝宝头眠、二眠时桑叶需求量小,采桑叶由看宝宝的人自己负责,他们身背羊篰,一清早每人采一篰桑叶就足够宝宝吃一天。到了三眠后,特别是大眠后,宝宝的食量大增,小打小闹式的采叶满足不了宝宝的胃口。这个时候队里会组织一个专门的采桑队,有三四位老人,他们主要负责把带有桑叶的桑条用桑剪剪下来。有二、三个年轻人,他们负责把老人们剪下的桑条捆好掮到船里。再有几位老太婆,他们在蚕室门前的场上负责把桑条上的叶采下来。

这个时候,一大清早,趁着桑叶上还带着露水,剪桑条的人摇着船就去了,来到桑树地里,分组合作,一人剪,一人掮,剪掉桑条的桑树上留下了一个个灰突突的桑拳。一天的量剪到了就返回,把桑条掮到蚕室前面的场地上,那里早就搭了一个棚,是存放桑叶的。老妇人们每人一条长凳坐着,拿起一根桑条用手从梢往下一摞,桑叶像人脱衣似地也随之落到箩子里。

我也做过掮桑条的活。那活有一好一坏,好的是可以乘空采桑果吃,那桑树上果实成熟了,黑紫黑紫的,还带有亮色,饱满诱人。采一颗放进嘴里,甜甜的,那味道至今好像还在舌尖留着。一坏呢,就是桑树上有毛毛虫,如果你一不小心那毛毛虫就会触碰到你的皮肤,刺痛而痒。所以事前都会做好防护工作,长衣长裤,脖子里还围上一块毛巾。

如果自己队里的桑叶不够宝宝们吃了,就要去别的地方买。我们去得最远的是嘉兴南面的国庆大队,他们在蚂蟥塘桥西边上,那儿地多,桑树更多。从我们这儿摇船过去至少要5个小时。买桑叶不比买其他东西,买到桑叶落船要连夜返回,桑叶不能在船里堆得时间太长,长了会发热发黄,宝宝就不要吃了。所以一旦桑叶落船,摇船的就要使出浑身力气,因此船速也会比空船时更快。传说我们这儿摇“踏白船”也是因买桑叶船而来的。

看宝宝最高兴的事就是采茧子。宝宝要作茧了,人们在蚕室里用毛竹、木板搭一个台,铺上芦帘、草席。把事先准备好的柴帚,后来用柴龙,按序放到平台上,再把宝宝们用手抓着一把撒上去,抓着一把撒上去。这谓之宝宝“上山”。宝宝全部上好山,四周用篷布遮好,关紧门窗,不让麻雀、老鼠之类的偷吃蚕宝宝。大约10来天,蚕宝宝作茧成功,开采当天,大家从家里拿只小凳来到公场,看蚕的把蚕室大门打开,男人们拆去围着的篷布,蚕台上一片白花花呈现眼前,那时人们辛辛苦苦一个月的果实回报,又是一个丰收年。有人负责从台上把柴龙拉下来,其他人散坐于场上双手灵巧地采着洁白的茧子。“你看,这个茧子大不?”“那是唐公茧。”所谓“唐公茧”就是两个蚕宝宝一起做的茧子。闻到着蚕沙香,看着洁白茧,内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