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系列之打水草、捻水草
(2022-04-25 09:36:09)农事系列之打水草、捻水草
肥是庄稼的粮食。在缺化肥这“粮”年代,人们土法上马,自力更生,为庄稼寻找足够的食物,尽力使庄稼健康茁壮地生长,为家为国多产粮。
解决肥料的方法除了,推广“猪多肥多,肥多粮多”的理念,提倡多养猪外,更多的是人们将眼光投向了大自然,开辟肥源。
江南水乡河湖密布,港汊浅滩众多,真是水生植物生长的良好环境,河底生长着不知名的水生生物,应该是有名的,只是我不知而已。农民通称它们为水草,但也有名,扁扁的、绿绿的,农民就叫扁水草,有长长的、柔柔的、灰灰的,一圈圈的,农民就叫它水纹草。
要取这种扁扁的水草,人们采用的方法是“打”。这种草一般生长在浅滩处,成片成片的,有一种特制的工具,叫草刀。这种刀成飞鸟形,翼展60公分左右,中间有一个孔,可以装竹杆,竹杆长7、8、10来米,用这种刀就能把水草打下来。打草之前还需要辫两根长约10米的柴辫。
打草一般需要三个人。要打草了,先将船摇到有水草的地方,再做“战前”准备,在船舱中间向两边各挑一根长毛竹,把辫好的长柴辫的一端系在向外挑的毛竹头上,一端系在船舷处,长柴辫放入河面,整条船像展翅飞翔的鸟一样。准备妥当开始打草。
一人摇船,不需快速,只需船向前移动就行,一人站在船头上把草刀放入河底向前推草刀,样子像极了耥螺蛳。随着船的前移,草刀前推,河底的水草被割断纷纷浮出水面,被长柴辫拦入怀中,另一人用捞草工具把水草捞入船舱。三人的默契配合,水草慢慢地把船舱填满。
满了返回卸到草泥潭边,等待与河泥一起沤成“草泥”这种肥料。
打水草,一般都在水面比较宽阔的且比较水浅的水域,如莳公荡的南滩,南官荡的南、东两滩等。
江南众多的小河港,那里的水草长得更是丰茂,人们也有办法把它们取回来作肥料。这种方法称“捻”。
捻水草就不像打水划那样的有排场和仪式感。他只需两根长约3、4米的桃子竹,用它作捻杆。两个人就可以了。
船摇到有水草的水域,拔起橹放好,一人船艄,一人船头,将捻杆分开伸向水草间,再将捻杆合在一起,用手绞动那捻杆,随着捻杆的绞动,水草就被绞到捻杆上,再用力一拔那捻杆,一卷水草就被捻出水面,如果水草根上带的泥多,则在水里轻拉几下,将泥汰掉些,如果泥不多就直接拉进船舱,将两根捻杆来回一拉搓,那水草就落入船中。
满了,同样卸到草泥潭边,等待与河泥的约会。
那时的水草长都来不及,那像如今,河里到处都是。只是不见了那扁水草,估计那水草对水质的要求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