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埭上的人——阿华
(2022-04-20 08:31:18)我们埭上的人——阿华
阿华,姓王,是我的邻居,今年69岁,出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父母取名“阿华”。姐弟两人,他的姐姐我们都叫她“牛姐姐”至于大名叫什么,都不晓得。
他的父亲在他还年轻时就过早的离世了,母亲92岁离世,在我们埭上是属于高寿之人。
阿华是一个比较有故事的人。
少年时人由于长得矮,且头比较大,所以大家戏称他为“大头菜”。长成青年了,身高虽然长了,但与其他年轻人相比,还算是矮的,在1米65左右。由于身高的原因,田间劳动也跟不上一等一的男人,只能算是二流的劳力。谈婚论嫁的时候,由于家境不错,父母人缘也都很好,所以谋人做介绍困难不是很大,后港一个朱姓人家的姑娘嫁给了她,当然那姑娘也算不上漂亮,属“门当户对”的。结婚后生了一个儿子,儿子倒不像他,长得很高大、帅气。
他这个人本事不大,口算能力特别强,记忆也比别人高一筹,傲气有一点,自以为比别人聪明。在埭上家庭纺织业兴起的时候,开始他也和大家一样买了两台织机,夫妻俩经营。后来看到有人办起了牵经车间,而且利润不错,赚了不少钱。于是心就氧了。自己没有本钱借钱造了简易车间,从王江泾孙家浜买了二手的牵经设备,准备大干一场。
叫人开着挂浆机船去孙家浜拉设备。也许是天不让其发财,也许是天知道他是不配做这样的“生意”的。装有设备的挂浆船在经过一个荡的时候,由于风大浪高把船击沉了,还没有到家的设备就这样先沉到了水底。用民间俗语说这叫“要想发财命里不来”。请人将沉着河底的设备捞上来,勉强组装了起来。后来家庭织机因政策不允许而被淘汰,他的牵经也被迫息业。经这么一折腾,不但没有挣到钱还欠了一屁股的债。
刚好流行土地流转。所以他就开始承包种田,开始只有20亩,后来稍多一些,承包了50亩,算是种粮大户了。承包费都是向别人借的,到现在还没还清,前天我去菜场买菜,菜场里一位把摊的小老板就向我说起了2012年向他借钱到现在还没有还给他、上门讨也总是搪塞的事。
他本应算是老农民了,但对于种田也真的是不怎么样。现在流行种子直播,照理在直播前要把田畈弄平整,利于水的含养与种子的发芽,可他呢,田畈里用俗话说叫作有一个个小坟头,所以出苗后,田畈里是有一块没一块的,好像“瘌痢头”。出苗后,既不人工拔草,施除草剂也不到位,所以田里总是野草青青。收割前只要是农民都知道要把田“板干”,而他呢,那稻还长在水里,到收割了,才把田里的水放一下。现在收割不是人工而是收割机,第一年开收割机的不知道他的田有多烂,所以接下了任务,勉强收好后对他说:“如果明年的田仍这样,别叫我们了,你自己斫。”
第二年,虽然他记住了那些话,但还是没有把水放到位,有两块田他不得不请了人工。
这样的承包种植,粗放型的,不知收入如何,估计是好不了多少的,不然为什么2012年借的钱到现在还没还呢?
但他却自称是“老板”,人家称他一声“老板”他是最开心的。然人家称他“老板”其义是不真实的。
他看起来很会赚钱,在承包田的地头开辟了一块空地,搭了一个鸡棚,养起了转手鸡,听他说生意还是不错的。因为他把养的这些鸡对外宣称是“草鸡”。是吃稻谷长大的,所以价格比市场要高好几块。其实这些鸡,他只是从别的养鸡场转买来,只在自家的棚里养上一段时间,有的甚地是今天捉来明天就卖掉了。对于这样骗人的生意他还会得意地说“这叫本事”。
他的老婆,不识字,人也老实,只会干活,也会骂人。但不骂别人,只骂自己的老公。因为她看不怪老公偷懒,不把田弄好,还要打打小牌(小来来)。“翘便子,烧得内,出棺材。”这样的难听话总能从他的老婆口中说出来。对老婆的骂他有两招,一招是“不理不睬”,一招是“拳头相向”。
他喜欢喝酒,而且酒量不错,不过喝好酒,就会吹牛,用大家的话来评说他就是会“大拇指翘翘!”有时还会得意地哼上几句不着调的“山歌”。
某某听到,老婆总会要说:“又在唱山歌了!”当然这不是什么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