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14日

寻访周家宅
宅,在我们乡下一带习惯都称其为场。如王家场、孟家场等。
周家宅,也叫周家场,位于油车港镇合心村的来龙桥自然村,听说是一埭老房子,怎么老,大家也说不清,只说周家几代人都住过,有13个门面,而且现在还住着人。这倒引起了我的兴趣,决定双休日前去探个究竟。来龙桥,在我老家的北面,原来属于姜家湾村,后来与合心村合并,现属合心村。但习惯上我们还是称姜湾来龙桥。
来龙桥,早有耳闻,那儿的人以前都是摇大船做砖瓦生意的,那种船学名叫芦墟船,我们都叫它膨肚皮船。在老人们的心里,那儿的人比较有钱。虽然离我们挺近的但没有去过,只知道有大来龙桥和小来龙桥之别,但不知周家场在哪一个来龙桥。
我想到了总能找到,于是骑上那辆旧的电瓶车出发。过姜家湾大桥,向西再往北,沿着朝东向的环村路前行,前面有一个南北走向的村庄,坐北朝南的房子,有新建的小洋楼,有建于20世纪80-90年代的楼房,也夹角杂着不少老旧平房。沿着环村水泥路,慢慢地向北骑行,眼睛搜寻着我大脑中设想过的那周家场。一直骑到北面村底了,也不见那13个门面的成规模的老房子。
在那儿,刚好有一位老太太在路西翻着地。我在她面前停下了车,她朝我看看,疑惑地问我:“你是收古董的?”
我朝她笑笑说:“不是收古董。听说你们那儿有一幢老房子,想来看看。”
她有点惊讶地说:“老房子?这儿像样的老房子没有呀!”
我问:“这儿是不是有片周家场?”
我问:“在南面那儿?”她用手指指说:“前面那幢红色的楼房见不?就在这楼房前面。”
顺着她的手指方向,那儿果然有幢红色琉璃瓦的楼房。我就是从那儿过来的。
道谢后朝回开,过了那楼房,车停稳,朝东一看,那儿差落着几个黑乎乎的翘脊。沿着一条弄堂朝东走,那老房子果然就呈现在我的面前。
老式的普通平房,砖木结构,青砖灰瓦,硬山头,翘屋脊,屋脊是我们一带流行的那种,像水牛角,也像燕子尾。由于岁月的沧桑,正屋的脊角都已脱落,成了平脊。屋檐不高,最多2米,屋面的出水零星地盖有瓦当,我仔细观察那些瓦当,花式还挺多,有寿字加菊花形的,有寿字加卷草纹的,有双龙抢珠的,有铜钿形的,也有我不知名的图案,特别让人惊喜的居然还有“人民公社”字样的。
听主人说这些都是后来人在修房时盖上去的。房子虽然不高,但也特震撼,一字长龙形,从西面一直沿伸到东面的河边,隐隐约约的,有几十米长。
走到场上,刚好有几间房子的主人在,就和他们聊了起来。
一位93岁高龄的老妪笑着对我说:“我结婚时,由于房子多,初来的新娘还不认门,居然把家门走错了。”
“您哪一年结的婚?”我问。
她说:“1949年。”
“你家是那一间?”我又问。“呶,这一间。”我从东面往西数她家为第8间。13个门面宽度都差不多,样子也差不多,想想一位从不与新郎认识的新娘,结婚后走错门,也真的是在情理之中。
这13个门面结构基本相同,宽度有11花架椽子,约3米。门有两道,先是一扇小矮门,上部还做有花格,是防小孩走失的,再是一扇单木门,夜晚休息了,要先关小门再关大门。门边上有一个长窗,高与宽均约为1.3米,有两部分组成,左边为竖排的木板,约50公分宽,右边为窗,从上到下排列着三扇长方形的花格窗。每家窗的花样都不相同,有乱花形的,有栅栏形的,有几何形的,其余的可惜我没有这样的知识储备,说不上来。有的即使初看起来似乎是一样的,但仔细看,细节上还是有区别的。足见初建房子的主人的匠心,新娘子上门如果细心的话,只要记住自家窗花的样子,就不会出现走错门的尴尬。窗的下面有一矮单墙,高约60公分。窗的边上有一单墙,宽约90公分,每根廊柱粗细都差不多,直径20公分左右,由于时间的雕刻,留下了一条条裂纹,廊柱的底下有一块四四方方的、石灰岩材质的础石。双步头走廊,约2米进深。

听老人讲,原先都有长花岗岩条石铺的阶沿石,后改为水泥浇地,大部分的长条石都拆除了,只有东西两边还剩有几块。确实的,我也到了。
我发现了一个不太理解的地方,因为照这样规模的一户人家,按老风俗,应该要有一间厢屋,作为家族的公用房子,里面还会设有“家堂”,存放祖宗的“牌位”。如果是厢屋,一定会有“和合”大门,但这13间我没有发现有这样的结构。出于好奇,我问了那位新娘子时曾走错门的老人。她告诉我说:“厢屋,有的,就是中间这间,你看,要宽一些。”
中间这间即第7间,在它的东面是6间,西面也是6间。我细看,果然比其他几间要宽一些,不过不细看还真有些发现不了,因为宽不了多少,不过50公分左右。我没看到有厢屋大门,门面上的样子和其他几间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于是我又问:“那大门呢?”
她说:“拆掉了。里面的家堂也拆掉了。”
“噢,原来是这样,我还奇怪呢,怎么会没有厢屋。”走进厢屋,确实发现有两根的柱脚上还留有装家堂的槽。
在不经意间我发现厢屋东面的与西面的房间的门开的位置是不一样的,东面的开在西边,西面的开在东边,这样的就形成了对称的结构。
得到主人的允许,我走进了她家,房子分前后进,前埭小9路,连走廊约7米进深。后埭7路,约5米进深。中间有长约1.5米的“过路”连接,过路为南北下水的两批形,整个房子的进深在14米左右。蝴蝶形的柱脚之间是青砖砌的单墙,墙上用白石灰粉刷,显得有些斑驳。正梁下面有串攀连接东西两贴柱脚。
这样的房子结构凭经验应该有天井,但我没有发现,于是问主人:“有天井吗?”她说:“有的。呶,在这儿。”她把“过路”西墙上挂着的一块布移开,那儿原来是一扇窗,窗的外面有一束太阳光,天井就在那里。我靠近一看,那天井长在1米5左右,宽不过50公分,用民间的话来说叫作“眉毛天井”。意思是小到不能再小的天井了。天井的墙壁上长着苔藓之类的喜阴植物。
从她家出来,我又来到东面的河边,沿着房子走了一圈。从后墙的状况看,整幢不是在同一个时间造的,东面后埭的两间比中间的主体建筑明显要低不少,目测有40-50公分,外墙的用砖与砌法也有明显的区别,矮的是缸甏青砖,一对一盖的隔墙,墙上还打有铁攀,是那种外面隔墙里面柱脚这样的结构风格。高的是是一般的小青砖,三对一盖的隔墙。问了才知道,原来周家在民国的不知什么年份遭过一场大火,大部分房子都烧毁了,只留下了东面两间,西面高的是主人灾后重建的。
主人介绍说,周家宅除了这13个门面的正屋外,两边还各有4个门面的横屋,横屋用“抢龙梢”方式与正屋相接,且都有墙门间,东面可到河埠,西面可出田间。东面的墙走廊即墙门间,出了墙门就是用花岗岩长条石铺的河埠。
对于这房子是什么时候造的。在家的这几位老人,即使已经93岁高龄的也说不清楚。只是说:“有上百年了,可能是太太手里造的。”那时周家怎么会造那么多房子,他们也说不明白。只是说:“肯定是弟兄多呀!”现在这13家人家都是族群血脉。
整埭房子前后进总共有26间房子,再加13个过路,总占地积约500平方米。虽不属豪宅,但这样大的体量,虽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完好,这在我们乡下,即使是在过去,也是比较少见的民居建筑。
现在的周家宅,年轻一辈或在城里买了房,或寻找新址建起了楼房,都搬出去住了,只有几家上了年岁的,对老屋感情甚深,还和她相依相伴,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