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陡门苏轼本觉寺三过堂

(2020-07-06 11:05:11)

陡门 苏轼 本觉寺 三过堂

 

 

作为水利设施的陡门,原位于距嘉兴城区二十七里的杭州塘北岸陡门镇附近。门,是大水口的意思。李日华《紫桃轩又缀》卷二云:“唐以前自杭至嘉皆悬流,其南则水草沮洳以达于海。故水则设闸以启闭,陆则设栈以通行。”陡门始建于何时未详。1982年版《嘉兴市地名志》“陡门”条说托名东晋陶潜而实际成书年代在南北朝的《搜神后记》已有嘉兴陡门鱼腹藏刀的故事,可见隋唐以前就有陡门之名。作为地名的陡门应来自作为水利设施的陡门,那么作为水利设施的陡门的设立更应早于隋唐。今本《搜神后记》卷二:“钱塘杜子恭有秘术,尝就人借瓜刀。其主求之。子恭曰:‘当即相还耳。’既而刀主行至嘉兴,有鱼跃入船中,破鱼腹得瓜刀。”只说“行至嘉兴”,未言明“陡门”,抑或船行至陡门停下来,待开启闸门后继续前行时“有鱼跃入船中,破鱼腹得瓜刀”,才有了嘉兴陡门鱼腹藏刀的故事,也未可知。后来作为水利设施的陡门渐废,而作为地名的陡门留存至今。

    在陡门有一座古刹,原名叫报本禅院,始建于唐大中十年(856),距隋炀帝贯通南北运河200多年。

院内有一座三过堂。北宋熙宁中,蜀僧文长老来主报本禅院禅席。龙图阁学士、文忠公苏轼三次经过秀州,均前往拜访乡僧文长老,每次皆有诗。第一次是熙宁五年(1070)至报本禅院,晤乡僧。《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诗云: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嵋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与题诗满浙东。

第二次是熙宁六年(1071)以转运司檄,往常、润、苏州赈济饥民,又过报本禅院,再访。《夜至永乐,文长老卧病退院》诗云:

“愁闻巴叟卧荒村,来打三更月下门。

往事过年如昨日,此身未死得重论。

老非怀士情相得,病不开堂道益尊。

惟有孤栖旧时鹤,举头见客似长言。

第三次是熙宁七年(1072),三过报本禅院,三访之。《过永乐,文长老已卒》诗云: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见惯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欲自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苏轼(1037-1101)3次经过秀州,也来到永乐乡(今王江泾),写下了反映王江泾丝绸纺织业兴旺之《浣溪纱》诗:

“麻叶层层荷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譓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可见当时王江泾一带养蚕缫丝织绸的发达。

南宋庆元元年(1195),僧本觉奏请更报本禅院为本觉禅院。

嘉定十七年(1224),僧元澄建三过堂于寺,嵌苏轼诗碑于壁。因苏轼第三诗有“三过门间老病死”之句,后人建堂,因三过名之,在府城西南。“三过堂”由此得名。

此后三过堂历代修葺。光绪《嘉兴府志》卷十八:“明嘉靖丙申(1636),郡守郑钢重修三过堂。万历甲申(1584),郡守龚勉重修三过堂,以祀苏公。清嘉庆二年(1797),杭嘉湖道秦瀛、知府伊汤安捐俸重建三过堂。塑东坡及文长老像,并函石像、诗碑于壁。”文人墨客多往凭吊,成为嘉禾胜迹之一。秦瀛《本觉寺访三过堂遗迹》云:“南湖无恙柳丝丝,柳外招提隔水湄。偶卸吴帆寻槜李,曾闻蜀叟话峨眉。寺门寂寂归云在,人代茫茫有鹤知。七百年来弹指顷,漫扪藓壁读残碑。”

更难得的是,乾隆帝第六次南巡,其《嘉禾道中作》四首亦有诗咏及三过堂。诗云:

“龙井昨纔述桥事,嘉禾今复识堂名。

其后,三过堂与本觉寺同毁于兵火。仅剩诗文碑刻四块,嵌嘉兴城南揽秀园壁间。

南宋陆游与本觉寺也有过一见之缘。 在他的《入蜀记》卷一云:“乾道六年(1170)六月四日,热甚,午后稍有风。晚泊本觉寺前。寺,故神霄宫也,废于兵火。建炎后再修,今犹甚草创。西庑有莲池十余亩,飞桥小亭……亭中有小碑,乃郭功甫元祐中所作《醉翁操》。后自跋云:‘子瞻所作未工,故赋之。’亦可异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三代相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