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王店粮仓
(2019-12-22 07:22:24)走进王店粮仓
王店粮仓位于长水塘东侧,四喜桥北堍。
我们沿四喜路向东走,走上四喜桥,南北向的长水塘呈现眼前。长水塘古名谷水。它可是有历史与故事的河,相传秦始皇南巡乘舟过长水塘时,斩马祭河神,祈求神灵保祐他霸业永存,其地后来就称为“马塘堰”。就是现在的“蚂桥集镇”。
站在桥上朝北望,长水两岸房舍差落栉比,略显老气,与远处林立的高楼有着明显的代差,这倒真好合王店这千年古镇韵味。
四喜桥的北堍,一条长长的河埠,再加一个突出且高出的码头,告诉我们,那儿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粮站。
水乡的粮站都设在临河的地方,因为水乡的运输工具是船。
粮站,在统购统销的年代,几乎个个公社都设有粮站,这样方便农民售粮呀!我们油车港的粮站就设在倪家大院内。记忆中有四排仓库,都是平房,宽在10以上,东西长都在百米以上,朝南开有两个大门。中间没有柱子,上面是用人字梁架空的。在墙的高处开有通风口。
王店的粮站有什么特别之处值得我们去参观呢?
及至走进粮站,才知它的与众不同。
我们从西面进入大门,走过一片开阔地,呈现眼前的是排列有序的圆型粮仓,一数,有14个。这样的粮仓我是第一次看见。这14个圆型粮仓,结构一样,大小一样,形状一样,材料一样。据说是解放初由苏联专家设计建造的。现在已成为国家级文保单位了。
粮仓主体圆形,顶八角形,盖本地小瓦。看着它突然想起,60-70年代生产队里用来储存储备粮的仓,是用泥与稻混合而抹成的,也是圆形的,原来也学的是苏联。
面对八角形的屋顶,圆的身体,思想这顶靠什么撑住的?带着好奇心走进圆仓。原来里面均匀地立着6根顶着屋面的柱子,上面有斗拱一样的结构,起支撑作用,就是样的结构设计托起了那八角的屋面。
那粮仓,不同的方位开了两个门,一个长,上下有两扇门,离地约1米;一个要短,开在仓的高处。圆桶离地面约80公分处设有一个木槽。圆桶的上面四周开有通风口。做成百叶窗的样子。
大家站在粮仓前,议论说:“这稻谷怎么放进去呢?”
是呀,这些门离地面都比较高,粜谷的人怎么把谷挑进去呢?
谷是从最上面的门里放进去的,我在里面看此在此门的处搭有一个平台,挑谷人在此平台上可把谷倒入仓中。外面怎么上去?应该是搭挑的。
面对这些圆仓,眼前浮现出双抢季节农民挥汗出售公粮的情景图来,河埠头横七竖八地停着从乡下来的生产队的粜谷船,一直延伸到南北两边,有的正在焦急地等验谷员的验收,催促着:“快点。快点!”有的已开始上磅,挑的畚的分工明确,在船里畚的把谷箩倒过来夹在胯下,两手拿畚箕用力把谷划进箩里,满了再把箩倒过来,提到船梁上。挑的人,从上面下来,把空谷箩一放,迅速把装满谷的箩绳往扁担头上一缠,蹲下身子挑起就走。有的已经售完,正在打扫船仓,收拾挑具,拿着毛巾伸下船沿,洗个脸怎么回家。
在这些圆仓的北面,是几排平房仓库,西面是一个连体式的圆桶仓,据说是用来烘干稻谷的。
曾经的热闹之地,现在非常冷清。鱼米之乡的“米”,不知收藏到哪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