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解读
(2016-04-09 17:01:4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论坛 |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临潼区铁路中学
支架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模式。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和各位同仁交流:
一、支架式教学定义
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三、支架式教学组成
四、支架式教学模式
五、支教式教学作用
一、支架式教学定义
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Vygotsky,
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法的间接理论基础:J.Piaget皮亚杰的结构与建构观;J.Bruner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
支架式教学法的最直接理论基础: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1978)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维果斯基阐述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概念。他认为,儿童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是仅仅由成熟的部分决定的。他说,至少可以确定儿童有两个发展水平:
高中物理人教版主编张大昌在必修1编写说明中,针对学生思维障碍的解决建议中说:“没有不能攀登的高山,只有上不去的台阶”。
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搭建合适的支架,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不合适的支架反而会给学生学习造成障碍。
三、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⑴
⑵
⑶
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⑷
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⑸
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支架式教学模式有:1.
范例展示可以避免拖沓冗长或含糊不清的解释,帮助学生较为便捷地达到学习目标。范例并不一定总是电子文档等有形的实体,还可以是老师操作的技巧和过程。教师在展示这种非实体的范例时,可以边操作边用语言指示说明,对重要的方面和步骤进行强调。
2.
3.
4.
5.图表支架。图表包括各种图式和表格。图表用可视化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描述,尤其适合支持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如解释、分析、综合、评价等。如:韩英老师的《万有引力定律》,最后的总结就是用图表支架呈现。图表的形式变化多端,即便是基本的图表形式也有数十种,在皮尔斯博士(Pierce
五、支教式教学作用:
(1) 学习支架使得学习情境能够以保留了复杂性和真实性的形态被展示、被体验。离开了学习支架,一味强调真实情境的学习是不现实、低效率的。
(2)学习支架让学生经历了一些更为有经验的学习者(如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学生通过内化支架,可以获得独立完成任务的技能。
(3)保证学生在不能独立完成任务时获得成功,提高学生先前的能力水平,帮助他们认识到潜在的发展空间。
(4)对学生日后的独立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或构建支架来支持自己的学习。
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儿童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和种树、种庄稼一样,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根系得到自然发展,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由生长、主动学习。
我们工作室对“支架式”教学做了系列活动:
在15年11月,在临潼铁中,由董亚娟老师和西安中学李萍老师执教同一节课,展示了同科同课异构。
今天的三位老师分别展示了同科异课异构、异科异课异构
我们工作室下一步要着重做的是支架式教学案例研究,有兴趣的老师欢迎参与交流,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