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解读

(2016-04-09 17:01:42)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论坛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临潼区铁路中学   弓密侠

支架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模式。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和各位同仁交流:

一、支架式教学定义

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三、支架式教学组成

四、支架式教学模式

五、支教式教学作用

一、支架式教学定义

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结构主义理论提出的重要教学方法,它强调教学应为学习者建构理解知识的概念框架,框架中的每一个概念是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Vygotsky, 1978)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法的间接理论基础:JPiaget皮亚杰的结构与建构观;JBruner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

支架式教学法的最直接理论基础: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1978)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维果斯基阐述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概念。他认为,儿童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是仅仅由成熟的部分决定的。他说,至少可以确定儿童有两个发展水平: 第一个是现有的或叫今天的发展水平,是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 

  第二个是潜在的或叫明天的发展水平,是那种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须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智力任务。他把这两个水平之间的间距称为“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应当指望于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指望于他的明天”,“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因为“它把最近发展区的正在成熟阶段的一系列的机能激发和调动起来了”。 

高中物理人教版主编张大昌在必修1编写说明中,针对学生思维障碍的解决建议中说:“没有不能攀登的高山,只有上不去的台阶”。

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搭建合适的支架,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不合适的支架反而会给学生学习造成障碍。

三、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

       2.进入情境

       3.独立探索

       4.协作学习

       5.效果评价

 搭脚手架--教师以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为主要发展区,围绕当前学习主题,以提出相关问题和理解一些重要的知识概念为基本点,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教学支架,为学生的独立探索研究和互助学习讨论奠定基础。

 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创建教学情景就是教师先要设置一个教学主题,这个教学主题中要包含有学生所要学习的主要知识和要求学生解决的全部主要问题。

 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

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这是支架式教学的流程

四、支架式教学模式有:1.  范例支架  2.  问题支架   3.  建议支架   4.  向导支架   5.  图表支架

     1. 范例支架 。范例即是举例子,它是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学习成果(或阶段性成果),往往含纳了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探究步骤或最典型的成果形式,好的范例在技术和主题上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

范例展示可以避免拖沓冗长或含糊不清的解释,帮助学生较为便捷地达到学习目标。范例并不一定总是电子文档等有形的实体,还可以是老师操作的技巧和过程。教师在展示这种非实体的范例时,可以边操作边用语言指示说明,对重要的方面和步骤进行强调。

 如韩英老师的《万有引力定律》中用PPT呈现完整的“月——地检验”过程、张冲老师的弹性碰撞规律。

2. 问题支架 。问题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架,相对“框架问题”而言,支架问题的系统性较弱,最好的搭建方式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应机地提供此类支架。同时,在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支架问题”往往比“框架问题”更具结构性,更加关注细节与可操作性。当教师可以预期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时,对支架问题进行适当设计是必要的。 问题支架是大多数老师经常普遍采用的。

3. 建议支架。即当学生在独立探究或合作学习遇到困境时,教师提出恰当的建议,以便于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当设问语句改成陈述语句时,“问题”支架就成为了“建议”支架。与“问题”支架的启发性相比,“建议”支架的表现方式更为直接。如张冲老师《弹性碰撞》对二元二次方程组的求解,给学生提供“降次”“消元”的建议支架。

4. 向导支架 。向导亦可称为指南,是问题、建议等片段性支架根据某个主题的汇总和集合,关注整体性较强的绩效。如观察向导可以避免学生错过关键细节;采访向导可以帮助学生收集特定信息;陈述向导可以帮助学生组织思维等等。如王飞老师的《卤代烃》中用到了问题向导,可聚焦学生的思维。 

5.图表支架。图表包括各种图式和表格。图表用可视化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描述,尤其适合支持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如解释、分析、综合、评价等。如:韩英老师的《万有引力定律》,最后的总结就是用图表支架呈现。图表的形式变化多端,即便是基本的图表形式也有数十种,在皮尔斯博士(Pierce J. Howard)的《知识工作者的可视化工具――批判性思考的助手》一书中总结了足有48种图表(书中称为组织信息的可视化方法)形式,包括概念地图、维恩图、归纳塔、组织图、时间线、流程图、棱锥图、射线图、目标图、循环图、比较矩阵等。 除了这些可设计的支架外,支架还有更为随机的表现形式,如解释、对话、合作等。

五、支教式教学作用:

(1) 学习支架使得学习情境能够以保留了复杂性和真实性的形态被展示、被体验。离开了学习支架,一味强调真实情境的学习是不现实、低效率的。

2)学习支架让学生经历了一些更为有经验的学习者(如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学生通过内化支架,可以获得独立完成任务的技能。

3)保证学生在不能独立完成任务时获得成功,提高学生先前的能力水平,帮助他们认识到潜在的发展空间。

4)对学生日后的独立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或构建支架来支持自己的学习。

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儿童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和种树、种庄稼一样,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根系得到自然发展,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由生长、主动学习。

我们工作室对“支架式”教学做了系列活动:

1511月,在临潼铁中,由董亚娟老师和西安中学李萍老师执教同一节课,展示了同科同课异构。

今天的三位老师分别展示了同科异课异构、异科异课异构

我们工作室下一步要着重做的是支架式教学案例研究,有兴趣的老师欢迎参与交流,共同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