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声不断《大秦赋》

这两天看电视剧《大秦赋》,在人物对话中将赞同和叫好称之为“彩”,一时间“彩”声不断。我突然想,好像没有在先秦古籍文献中发现过这样的说法,比如孔子弟子们在于孔子对话时,觉得老师说得好、说得对,便大喊一声“彩”,表示赞同的。那为什么《大秦赋》使用这个说法呢?
于是我向“深度求索”请教。我问:《大秦赋》中将“同意”、“赞同”或“叫好”称之为“彩”,有什么历史根据吗?“深度求索”认为:在《大秦赋》中,人物经常用“彩”来表达“好”“精彩”或“赞同”的意思,是对战国时期语言习惯的还原。当时人们用“采”(或后来的“彩”)来表示对某人言论或行为的称赞,类似于今天的“好”“精彩”或“棒”。这种用法在先秦至魏晋时期较为普遍,后来逐渐被“好”等词取代。
还说,该剧的编剧团队研究了《史记》《战国策》等史料,力求还原先秦时期的语言风格,使用“彩”这一古语来表达不同场景下,如庆贺胜利、称赞他人或表达赞同等,展现了当时的语言习惯。而且在剧中使用“彩”,还生动地展现了秦人的豪迈性格和当时的文化氛围。
这个说法有意思。在没有原始例句的情况下,你怎么知道这种用法在先秦直魏晋时期较为普遍呢?我又问:我只想知道先秦和以后的文献中,有没有在两人对话中使用“彩”,或者在叫好中使用“彩”的原始例句。比如孔子在与弟子们对话时,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子贡听后说:“彩”。或者孟子见梁惠王时,梁惠王对孟子的议论称“彩”,再或者那些纵横家们在游说诸侯时,看看而谈、头头是道,那些君王们听得兴起,大喊一声:“彩”。
在我的追问下,“深度求索”说:古代直接以“彩”表示喝彩的例句较少,但“采”作为赞美、竞赛奖励的用法可见于史书与笔记。《大秦赋》的“彩”是对先秦时期“得采”“称采”等习俗的艺术化还原,虽非严格对应某条古籍记载,这符合战国时期的文化逻辑。
“还原”?现在连一句例句都没有找到,“还原”又从何说起呢?对这样的用于日常交流的习惯性用语,不能用简单的“符合逻辑”来认识,应该有例句的支撑。
我又问:先秦古籍文献写到两人对话时,一般表示肯定或赞同的用语经常是“善”或“善哉”,为什么不用“善”或“善哉”呢?“深度求索”说:您说的确实很有道理!从严格的历史语言角度来看,《大秦赋》让秦人动辄喊“彩”确实存在明显问题,属于一种“伪古风”的创作手法。“善”和“善哉”确实是更符合先秦语言习惯的表达,《战国策》中常见王曰:“善!”《左传》中多用“善哉”表示赞叹,《论语》中也有“善哉问”等用法。
它认为:从学术严谨性来说,理想的处理方式可以使用“善”作为一般的同意或赞成或赞叹,在正式场合用“善哉”,军事场合可用“壮哉”等,避免使用“彩”这种后世才发展出的喝彩用语。这可能关乎创作团队的认知局限,混淆了不同时代的用语习惯,或过度追求“与众不同”的效果。
但“喝彩”是指大声称赞或叫好的行为,却不是喊出的内容。“喝彩”不等同于就喊“彩”。“深度求索”承认:严格来说,先秦时期人们更可能用“善!”“诺!”或直接赞叹“善哉”或“壮哉!”而不会使用“彩”。
我觉得这个“彩”,虽然有些豪迈气势,但在没有任何原始例句的情况下,将之用作先秦日常习惯性用语不太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