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文互抄

(2025-08-08 23:37:26)

公文互抄

近日,有媒体报道,中国接连发生两起地方政府公文抄袭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多名公务员称,文件互抄在基层较为普遍,“不仅是本地区不同层级之间,跨省市抄袭早已屡见不鲜

其实这是不了解中国“特色”的大惊小怪,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大概指的就是公文。我曾在机关工作几十年,成天跟公文打交道,感觉这种互学互抄的现象是一种普遍的存在。这里有几点原因:

一是公文有严格的格式化要求,从开头到结尾,问题的提出、介绍和分析、应对措施等等,都有一些要求。格式化必然会带来形式上的相似或雷同。一个规划或方案,开头必然是先介绍这个规划或方案的缘起,接下来是指导思想、实现目标、具体内容、实施措施、组织保证、时间要求等等,有些相似必不可免。如果你非要追求与众不同,甚至新奇特,那有点多此一举。

二是下达任务和基层落实的一体化,“一个雷天下响”,比如上边提倡调查研究,于是各地区、各单位、各机构,兴起了调研之风。既然搞调研,就要写报告,这样一来你写报告、我写报告,都是调研报告,会出现相同的课题、相同的地方,相同的内容。于是便有了互抄现象,不抄白不抄;抄了不仅省事,还有它山之石、或可攻玉的效果。但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把这些一阵风似的活动当回事,做官样文章大多是敷衍了事。

三是这种公文互抄现象得到互联网的加持,有点愈演愈烈。现在写公文有电脑和互联网,便于搜集资料,寻找的文本,进行参考。而且各种公文在网上都有模版,从网上下载后进行一番修改,已经成为正常操作。有些人为了省事,工作上不太认真,粗枝大叶、马马虎虎,将从网上下载的文本改个开头结尾就完事了,这才闹出了“平乐指导安化”的笑话。

四是文牍主义严重,这是多年的沉疴老病。无论什么事都要文字材料,有记录、有文案,有据可查。再加上现在电脑上写公文容易了,越容易、越省事、越好对付,就越不认真。且写公文的人有一个不自觉的毛病,就是越长越好,起码说明态度认真,下了功夫。如此一来,天下公文一大抄,不免闹出很多笑话。

下达任务的一致性,落实工作的同步性,给公文互抄提供了条件。既然现实大体一致,差别不是很大,内容上当然可以互相借鉴,那就避免不了互相抄袭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曾在某省下属机关研究室工作,感到一个机关有一个机关的文风,在撰写公文上各有特色。这个特色主要取决于主管领导的工作风格。那时正在改开之初,全国上下的国有企业都面临着管理机制改革。当时调研任务较多,上级领导并不要求调研者,每次调研回来都写调研报告,只要求你抓住重点,写特点和感悟或想法,三言两语,言简意赅,也没有什么格式上的要求。穿鞋带帽的废话和下笔千言的宏论,一律不要,都是直截了当、要言不繁。领导如果觉得某一点应该深入研究,再继续进行调研和探讨。这样一来,不仅节省了调研者的精力,也降低了工作成本,提高了信息质量和效率。

我觉得,现在的文件互抄的原因,虽有各种原因,但主要是同质化严重,问题同质化,工作同质化,要求同质化,必然会带来公文同质化。既然是“一个雷天下响”,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那就不可避免地遇到相同或类似的问题,于是便有了相似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当然地区各异、领域不同、各有特点,但面对的问题很多事相似的,这就为公文互学互抄提供了可能和可行。随着互联网的全覆盖,加重了公文内容同质化的倾向。

再就是形式主义对文风有着严重影响,造成文牍主义泛滥。每个公务员都守着一台电脑,埋在公文堆里,三天搞调研,十天写报告,没有把工夫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而是放在撰写公文上,以公文替代执行,只要报告写得好,达到了领导的要求,让领导满意,便万事皆了。撰写公文是机关工作的重头戏,没有一个好笔头,很难在机关里出人头地,这是机关工作的需要,也是容易出彩的地方,更是容易破防的地方,那就是一不小心步入文牍主义的泥沼!

文牍主义是形式主义的重要表现,也是很多机关工作的传统病,至今依然是只能减缓而无法根治。谁都讨厌写材料,这活最辛苦,又受累不讨好,没有成功,也没有苦劳,只有勤劳。但人们又都喜欢写材料,没有材料不能向上汇报、表功、评先进。

这让人很无奈。要打破这些陈规陋习,必须下猛药。一要提倡简约文风,减少公文旅行,能不写的不写,必须写的也要简明扼要,开门见上,别说套话废话。二要有字数量化要求,就像招待用餐要求“三菜一汤”一样,对调研报告之类,不能超过两千字;情况介绍和汇报之类,不能超过一千字;一般的通知、公告之类,不能超过三百字。超过字数要求的,直接扔进纸篓。看谁还敢成天编八造模、舞文弄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奸出妇人口
后一篇:拆庙与踢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