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子共振
“傻子共振”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社会心理现象,指认知水平有限的人群在互联网环境中通过互相强化偏见,导致集体判断力下降的现象。
看到这个定义,我以为这是互联网时代特有的现象,后来才知道,“傻子共振”早已有之。这一概念源自社会学家戈夫曼1959年的著作《傻瓜的共振:组织内愚弄的行为》一书,原指个体为获得群体认同而采取的盲目行为。这与互联网时代的“傻子共振”大相径庭。
说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其实互联网之前,这种在认知水平有限的群体内,通过互相强化偏见,以致集体判断力下降的现象,早就存在的。那时没有报纸、电台和后来的互联网,人们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过面对面的灌输,便丧失了思考和分辨能力,不懂问一个“为什么”。况且古人对世界还没有科学认知,虽能进行理性分析,但掌握正确意见的少数人往往会被群体所裹挟,变成乌合之众。
如果说造成“傻子共振”现象的是信息闭塞的话,那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发达了,人们所掌握的信息量成倍数增加,已经突破了信息茧房,“傻子共振”现象应该减弱或消失了。可现实是,这一现象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加扩大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要说到人们的认知水平和利益问题。从认知水平上说,缺乏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这是“傻子共振”必备的条件之一。同时还因为利益问题和所持立场的不同,具有同一利益和同一立场的人,容易选择同一种话语和叙事。互联网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大和传播快,不同认知水平和利益群体,会选择同一种叙事,并很快形成“共振效应”。
比如当初的“打鸡血”现象,是典型的认知水平差的问题。鸡血怎么能给人输呢?就是人血还要有血型之分呢,何况是鸡血?但囿于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缺乏医学常识,在一定的群体内,“打鸡血”成为一场“全民健身运动”。比如因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和核污水排海事件,均引发人们对海盐污染的担忧,于是多地出现抢购潮。还有“含碘盐可防辐射”等不实信息,人们争抢含碘盐。可人们并不了解,我国的食盐90%是井矿盐,海盐仅占10%。可受趋同心理的影响,人们还是抢购食盐,甚至需要政府介入来稳定市场。这是典型的“傻子共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