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公说到编制


网上说,印度的考公最难,如同地狱般的难度,录取率还非常低,2022年113万名考生,只录取933人,真是千里挑一。但人们对考公还是趋之若鹜。为什么呢?据说印度公务员尽管工资不高,可灰色收入很高,小贪即可大富。这是因为缺乏对违纪、违法行为的严格约束,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这样一种文化。
印度考公是英国人留下的传统。当年,英国人为了利用印度本地人,就像人们说的:“用他们,但不让他们入编,成不了正式公务员。”这有类于“以印治印”。于是英国殖民者允许那些印度人在正式工作之外搞点外快,只要他们忠诚于英国政府。后来印度独立了,可已经养成的习性却一时半时很难改掉了。
与印度不同的是,中国的考公源于科举,而科举之难也不亚于现在印度的考公,也是地狱般的存在。科举政府选拔人才的方式,其渊源比之印度的考公要深很多,而且是内生性的,也已形成了习惯。中国人热衷于考公,有三个原因:一是中国社会有浓重的“官本位”氛围。几千年来的“官本位”文化渗透到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可谓根深蒂固,虽然现在有所改变,但“官本位”思想的残余依然强大,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二是国人爱捧“铁饭碗”。“官本位”不仅能使人有社会优越感的精神享受,还有实际利益获得感,那就是“铁饭碗”,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如果利用手中的资源进行寻租、吃点夜草,那就更实惠了。三是社会择业单一、市场机制不完善,人们在择业上选择的空间不大。
其实当公务员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中产阶层,发财是不可能的,这与“下海”经商无法相比。但人们对“下海”望而却步,是因为“下海”有一定的风险,如下水野泳一样,水性不佳,又对水情不了解,自然心有余悸了。如果市场机制完善了,增加了水情的透明度,让人一目了然,再加上各种市场保障机制,“下海”的人自然会多起来。“下海”的人多了,考公的人也就少了。
因为国人热衷于进入体制内,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问题便显得很重要。历年的人事制度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第一位的是限编和缩编,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改革的风声一过,用人单位便会找出各种理由,将当初缩减的编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找补回来,即使编制不增加,也可以利用借调和编外人员来补充。作为一个单位负责人,当然领导的人越多越好、队伍越大越好,这不仅显出你的重要性,还会创造出更多机会。
但对个人来说,进入某机关事业单位,却不在编制之内,是很悲哀的。我四十年前在市府某委工作,处里有近一半人是不在编的借调人员。有时机关发点什么福利,就是一两个西瓜、三五斤鸡蛋,也让那些不在编的人心生醋意,更别说评优发奖和晋级之类的大事了。人虽不在编,活却没少干,我看到 “用他们,但不让他们入编,成不了正式公务员”这句话,心有所感,不禁生出一些同情。不在编人员的那种失落感,是在编人员无法体会的。
你看《西游记》,里面在编与不在编分得很清楚。唐僧是金蝉子转世、猪八戒曾是天蓬元帅、沙和尚做过卷帘大将,就连调皮捣蛋的孙悟空也做过弼马温。他们都是曾经的在编人员,尽管违背了天条,被贬下天庭,可那个编制还给他们留着呢,一旦西行归来,办完了差事,照样可以回上界做官。而那些大大小小的妖怪们,却是没有什么编制的“山贼草寇”,只能干一些打家劫舍的营生,对他们来说现实没有保障,更没有什么未来。
再如《水浒传》梁山好汉们,三十六天罡中的人物,大多曾是在编的官员。宋江做过县衙的押司,有着很深的“官本位”情结,鲁智深做过提辖官,武松当过县衙的督头,就连李逵这个“混不吝”也曾当过牢头。后来很多朝廷命官投靠梁山,而且进入梁山的领导层,这些曾经的编人员,身在梁山,心里还想着博取功名、封妻荫子,而七十二地煞里大多数是不曾在编人员,没有什么话语权。这就为接受宋江接受朝廷招安提供了组织保证。
印度社会至今还有着浓重的英国殖民的残余、种姓文化的烙印,加上社会不公严重和贫富差距扩大,这些都在国家的人事制度和政府部门的用人上。考公成为人们步入上层社会的台阶,又有一定的利益吸引,于是便成为社会的热点。中国在考公上也有其现实需求和文化传承,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们在择业观念上的变化和社会就业的多元化,考公的高热已悄然减退。
考公在现实条件下,是一个相对公平的选人平台。但对个人来说,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和价值追求及个性特点,在考公和自谋创业上权衡利弊、仔细掂量。 哈哈!最好不要当编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