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考公说到编制

(2025-06-23 18:52:41)
从考公说到编制

网上说,印度的考公最难,如同地狱般的难度,录取率还非常低,2022年113万名考生,只录取933人,真是千里挑一。但人们对考公还是趋之若鹜。为什么呢?据说印度公务员尽管工资不高,可灰色收入很高,小贪即可大富。这是因为缺乏对违纪、违法行为的严格约束,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这样一种文化。

印度考公是英国人留下的传统。当年,英国人为了利用印度本地人,就像人们说的:“用他们,但不让他们入编,成不了正式公务员。”这有类于“以印治印”。于是英国殖民者允许那些印度人在正式工作之外搞点外快,只要他们忠诚于英国政府。后来印度独立了,可已经养成的习性却一时半时很难改掉了。

与印度不同的是,中国的考公源于科举,而科举之难也不亚于现在印度的考公,也是地狱般的存在。科举政府选拔人才的方式,其渊源比之印度的考公要深很多,而且是内生性的,也已形成了习惯。中国人热衷于考公,有三个原因:一是中国社会有浓重的“官本位”氛围。几千年来的“官本位”文化渗透到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可谓根深蒂固,虽然现在有所改变,但“官本位”思想的残余依然强大,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二是国人爱捧“铁饭碗”。“官本位”不仅能使人有社会优越感的精神享受,还有实际利益获得感,那就是“铁饭碗”,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如果利用手中的资源进行寻租、吃点夜草,那就更实惠了。三是社会择业单一、市场机制不完善,人们在择业上选择的空间不大。

其实当公务员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中产阶层,发财是不可能的,这与“下海”经商无法相比。但人们对“下海”望而却步,是因为“下海”有一定的风险,如下水野泳一样,水性不佳,又对水情不了解,自然心有余悸了。如果市场机制完善了,增加了水情的透明度,让人一目了然,再加上各种市场保障机制,“下海”的人自然会多起来。“下海”的人多了,考公的人也就少了。

因为国人热衷于进入体制内,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问题便显得很重要。历年的人事制度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第一位的是限编和缩编,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改革的风声一过,用人单位便会找出各种理由,将当初缩减的编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找补回来,即使编制不增加,也可以利用借调和编外人员来补充。作为一个单位负责人,当然领导的人越多越好、队伍越大越好,这不仅显出你的重要性,还会创造出更多机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物尽其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