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对表”


对表?这是什么梗?听我慢慢道来。这里说的“对表”,并不是日常生活中,你的手表停了,或觉得手表不准,找别人对一对表。这是对表的原意,我说的是对表的比喻义,指对自己的想法是否与领导的要求一致,要经常与领导对对表。
曾几何时“对表”在中国官场风行一时。我是在十多年前听到这一概念的。注意,是一个概念,而不是简单的名词。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是在一次学习体会交流会上,有领导发言使用了对表一词,意思是在工作中,经常与上级领导的指示和要求进行对照,看看自己是否真正领会了领导的意图,按领导的指示做了,有没有领会错误或执行失当的地方。当时觉得这个词很鲜灵,于是大家争相使用,你也对表,我也对表,大家有事没事都在对表,好像自己的表都有质量问题一样。
但鲜灵很快变成了时髦,时髦很快变成过气,对表用得一多,也发霉变味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使用,好像被扔进了历史垃圾堆。从语言发展史上看,凡是鲜灵的时髦的词汇,最容易腐败发臭,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对表就是其中一例。对表又回到了它的原始义,现在如果你跟领导说对表,领导很可能会伸出手腕真跟你对表了。
不过我心里的对表还是比较正面的。领会领导的意图当然应该百分之百的精确,经常对对表,交流一下想法,绝对有必要。毕竟上级没有身临其境,给出的大多是精神、原则和要求,实际情况瞬息万变,往往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哪怕是几分几秒的偏离,就会造成重大失误。把握原则,精准施策,是一个领导者,也是一个实施者必备的素质,所以对表是应该的。但对表这个概念也有不足之处,如果时常对表,变成一种机械运动,越精确越好,来个“子入太庙,每事问”,很可能无法面对实际情况的差异和变化,精确到一分一秒,甚至是毫秒,很可能会刻舟求剑,更会失去效率,把事情搞砸。
比如蒋委员长指挥打仗,据说总是一竿子插到底,直接到团营级别,前线的将军们总跟他“对表”。可他的表并不准,他只会权谋,不懂打仗,又高高在上,自以为是,不了解前线的实际情况,坐而论道瞎指挥,让将军们很难因地制宜、随机应变。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对表,就成了笑话。不是笑话,而是悲剧,结果八百万大军在蒋委员长与将军们的对表中灰飞烟灭了。
但不对表也不行,上级领导毕竟站得高、看得远,统筹全局,如果不了解上级的意图,各自为战,很可能因小失大。反过来说,如果上级决策有误,你不对表、不沟通、不交流,照本宣科,机械执行,也会贻误战机,好事办砸。成天追着喊着对表,会束缚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但总不对表,会对领导的意图缺乏透彻的了解,失去大局观。看来对表确实是一门学问,多长时间对一下表、对到什么程度,是对到小时,还是分钟,抑或是每一秒,都是有讲究的。
我赞成上下级之间经常沟通思想、交流看法,共同探讨问题。不管是领导者,还是追随者,如果经常对对表,碰碰心气,交流一下思想和看法,这样上下一心,不仅有利于政策制定和精准实施,也会提高工作效率,使操作变得更顺畅。
但也有一种对表很庸俗,成天热衷于跟领导对表,揣摸领导的意图,想方设法与领导保持一致,甚至不分是非对错、明哲保身、曲意逢迎。还有一种为对表而对表的形式主义,表面上请示汇报,实际上不动脑筋,指指动动、拨拨转转,工作消极,懒政怠政。如果稍不注意,这些负面的庸俗的对表,很可能会变成主流,给工作带来严重影响。这种对表要不得。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昨天在网上看到一条信息,说中国人和美国人开始对账了。以往中美两国人群之间的交流渠道不多,沟通不畅,大家都是通过媒体了解彼此的,这就让那些不良媒体有机可乘,造谣污蔑者有之,煽风点火者有之,制造对立者有之,弄得黑白颠倒、莫衷一是,两国人之间生出不少误解和偏见。这两天有人说,两国人开始在小红书上对账了,这个对账有点像对表,不能只听公知的听殖人的,两国人开始在小红书上直接交流,纠正了很多偏颇认识。
比如,有人说美国人人都住大豪宅,炸鸡只卖一美元,美国人上三休四不加班,不工作也能领救济,而且过得很舒服。有人在小红书问美国人是不是真的,引来了近2000条留言。有美国人说,大多数美国人打两份工是真的,很多人甚至要打三四份工才能生存下去;美国企业严格遵守劳动法也是真的,做三休四也是真的,随便住豪宅和一美元炸鸡是假的。这样的对表让中国网民从美国网民那里得到了第一手信息,不在被黑媒体和黑中介欺骗了。
看来对表不仅要在上下级之间进行,也应该在各种群体和各国之间进行。如果大家经常对对表,不仅会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也可以互相借鉴。哈哈!那可把表店老板乐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