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范增论》有感

(2024-10-24 18:39:38)
读《范增论》有感

 

《范增论》是苏轼写的一篇议论文,后被收入《古文观止》。文中认为,范增应该在项羽杀宋义时,与项羽分道扬镳,而不是在项羽杀了义帝、受到猜忌之后,才愤然辞去。理由是,义帝是范增建议项梁拥立的,宋义是义帝任命的,范增与项羽并没有君臣的名分,同为义帝的臣子,应本着合则留不合即去的原则,早早离开项羽。可范增却一直迁委曲求全,迟迟不肯离去,是非常不明智的。果真如此吗?大不尽然。

秦末群雄并起,争相灭秦。项梁是楚国项燕的后人,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揭起义旗,成为最有实力的一支义军。当时很多人争相投奔项梁,其中就有居鄛人范增。那时范增已年近七十,史载:范增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不得不承认,范增这一建议使项梁争取到民心和舆论的支持,有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味。

项梁战死后,楚怀王心封宋义为上将军,号称卿子冠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援赵国。行至安阳大军驻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劝宋义赶快进兵,宋义置之不理这时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对手下众将说“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这番议论对当时形势做了分析,得到了众人的认可。于是项羽闯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向诸将宣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接着项羽率军与秦军决战,大胜秦军。从那时开始,范增就一直跟随项羽,直到楚汉分争时,项羽中了陈平的反间计,剥夺了范增的权利,范增大怒说:“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离开项羽不久,在去往彭城的路上背生毒疮而死

《范增论》说:“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范增离开项羽是迟早的事,但项羽未必杀范增。范增早在鸿门宴时就力劝项羽杀掉刘邦,项羽犹豫再三,还是放走了刘邦,气得范增大骂:“竖子不足与谋!”这时两个人已经产生了很深的隔阂。这种隔阂的产生,一是项羽打败秦军后,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心里已经没有别人,对范增也不言听计从了。二是项羽野心膨胀,唯我独尊,心里也没有了楚怀王心,尊熊心为义帝的背后暗藏杀机。三是项羽与范增的年龄差别较大,且性格不同,项羽年轻燥竟、刚愎自用,遇事不计后果,而范增老成持重、虑事较深,却不善与年轻人沟通,两人经常不相与谋。想当初项羽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入关后屠戮咸阳、火烧秦宫室,掠夺财物妇女等,尽失民心,这些事可能都没有跟范增商量,或者是商量了,项羽不听劝阻,因为按常理推断,范增是不会同意这些作为,且进行了规劝,可项羽没有采纳,就像鸿门宴上范增极力主张杀掉刘邦,项羽却放掉刘邦一样。从那时起,范增已经对项羽深感失望,预感到项羽斗不过刘邦。

《范增论》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很有道理。但说“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这就有些不通了。楚怀王心之立,是范增的建议,但立楚怀王心也只是号召而已,当时人们都讲究这个。项梁虽然立了楚怀王心,却从来不受节制,他的“武安君”名号是自封的。只是项梁死后,封宋义为上将军是楚怀王心听信了别人的建议,可能也没征求范增的意见。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次任命很糟糕,只因为宋义能预料到项梁必败,就加封为上将军,有些草率了。当时义军风起,灭秦事急,需要一位有魄力、敢担当的将领来统领全军,项羽是比较合适的人选,况且项羽与叔父项梁感情深厚,再加上项羽的勇猛顽强、敢打硬仗,才一路猛进,消灭了秦军主力。

《范增论》认为范增应该在项羽杀掉宋义时离开项羽,前提是范增真心实意地维护楚怀王心。但这个前提不具备。前者宋义是楚怀王心任命的,项羽杀宋义违背了楚怀王心的意志,那范增力劝项羽杀掉刘邦,刘邦也是楚怀王心任命的攻秦主力之一,且与楚怀王心和诸将相约“先入关者为王”,范增主张杀掉刘邦,不也违背楚怀王心的意志吗?史载“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当时的范增一定知道这个情况,但范增依然选择辅佐项羽。范增投靠的是项梁,不是楚怀王心,项梁死后当然会辅佐项羽,当时范增也看好项羽。

范增向项梁建议立楚怀王的后人为王,只是以此号召天下,并非忠心于楚怀王心。当时群雄并起、逐鹿天下,捷足先登者得之,谁打天下谁得天下,如陈胜所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刘邦以一介布衣称帝,大家都心悦诚服,没有人反对的。刘邦也是楚怀王心的臣子,即使楚怀王心(后来的义帝)死了,还有其它熊氏后人,可以继续找来称帝;可刘邦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顺从众议,自己当上了皇帝。其实范增也是这样想的,他当初投奔项梁,后来辅佐项羽,范增已经与项氏绑定,自然不会因项羽杀宋义而离开,也不会在项羽杀义帝后离开,他这条老命已经完全交给项羽,哪怕已经意识到“竖子不足与谋”,却无法分开了。作为项羽的亚父和重要谋士,范增不可能像韩信、陈平那样来去自由,除了辅佐项氏之外,范增没有其它去处,再加上年纪大了,他只能一棵树上吊死,没有别的选择。

《范增论》以为,项羽早有杀范增之心,这也不成立。一是范增曾是其叔父项梁的重要谋士,项羽对范增非常尊重,以“亚父”待之。二是范增自项梁死后,便一直在项羽左右,出谋划策,项羽离不开范增。三是范增对项氏忠心耿耿、一心一意,项羽对此心知肚明。四是范增年纪大了,以古稀之年投奔和辅佐项氏,项羽再怎么狠心,也不会诛杀一位老人,这是项羽的性格所决定的。但项羽灭秦和分封后,自觉大局已定,哪怕后来楚汉分争,打败刘邦也只是时间问题,对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的范增心生反感,这时陈平使用了反间计,正给项羽赶走范增以借口,于是范增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项羽可能都没有想到,义帝虽然是个招牌,却还有存在的价值,不能轻易杀掉。再说了,既然是个招牌,无足轻重,并不构成实际威胁,又何必杀掉呢?何况项羽当时并没有称帝的企图,那又何必呢?真不知道项羽当时是怎么想的。在项羽脑袋里,楚怀王和义帝这些名号都是项氏给的,废立存留也应由他来决定。范增应该预料到杀义帝的后果,可能项羽并没有征求他的意见,而是暗地里命九江王英布将义帝截杀于江中;或者是范增知道此事,可已经无能为力,只能冷眼旁观、任其所为了。那时秦朝已经灭亡,天下尽归项王,范增或者也是这样认为的,既然义帝对项羽没有了利用价值,杀就杀了吧。没想到项羽干的这件蠢事,最后却成就了刘邦。

刘邦听闻义帝被杀后,发动舆论攻势,将项羽折腾得灰头土脸、颜面尽失;范增或也悔之莫及、心灰意冷,生出了离开项羽的心思。在项羽杀了义帝的第二年,楚汉相争进入新的阶段,两者相持不下,刘邦向项羽求和,范增劝项羽急攻荥阳,刘邦使出离间计,项羽猜忌范增,夺去范增的权利。范增在大怒之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项羽。没想到这老家伙气性太大,死在了去往彭城的路上。刘邦对义帝被杀一定是“且喜且怜之”。义帝如果不死,别说项羽,刘邦也不能名正言顺地当皇帝,按规矩这个帝位应该是楚怀王心、也就是义帝来当。可项羽当时并没有当皇帝的想法,只想当个西楚霸王,回家乡自我炫耀。杀义帝不仅受人以柄,还间接成就了刘邦。可以说,刘邦是项羽杀义帝的最大受益者。

《范增论》说: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增亦人杰也哉!”差矣。即使范增不离开项羽,项羽也得不到天下。从范增选择辅佐项羽来看,一是没有识人之明,二是未尽劝谏之责。史上记载的范增之功,只有建议项梁立楚怀王熊心和劝项羽杀掉刘邦,前一条被项梁接受,不仅成就了项氏,也成就了自己;后一条没有被项羽采纳,为项氏的灭亡埋下了隐患。还有其它建议吗?不得而知,可能范增没少给项羽出谋划策,这也是刘邦忌惮范增的原因,可狂妄自大的项羽那时已经油盐不进,即使范增不离开项羽,也不会有什么作用。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说,范增“好奇计”,这就注定范增不可能有大作为,历史上有几个靠“奇计”夺得天下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