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秦岭雪
秦岭雪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628
  • 关注人气:1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人杂说

(2024-09-13 22:22:17)
文人杂说

 

文人是什么人?解释较多,有说是“文德之人”,有说是“文化之人”,有说是能写文章的读书人,有说是文学创作之人,也有说泛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还有一些说法,恕不列举。我觉得在众多说法中,还是能写文章的读书人比较合适。

文人最早是个褒义词,比如“文德之人”;后来变成了中性词,比如会写文章的读书人;再后来人们又将年轻的读书人也称之为书生。读书人和书生本来是中性词,后来渐生贬义,比如“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而书生在中国的语境中常常被人瞧不起,比如“百无一用是书生”,“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还有“白面书生”,是说年轻毛嫩、没有见过世面的人。文人呢?就更加不堪,比如“文人无行”,是说喜欢玩弄文字、常常不守规矩、品行不端的人。因此,文人在国人的眼中很没有品味。

现在一提到文人,便让人想到那些没有政治头脑、舞文弄墨、目光短浅、不识大体之辈,平时多夸夸其谈,而每在情势急迫的紧要关头,便束手无策、一筹莫展,甚至见利忘义、贪生怕死、卖友求荣。所以有网文说“不要相信中国文人”。

我觉得这些都是人们的激愤之语。因为自古以来大多数时间里都是文人掌权,当个县令也得是进士出身,所以历史上文人误国误事的例子很多,一来二去,文人在人们的心里的形象便不堪起来。哈哈!这里的文人还是称读书人比较合适。

任何人和事都有两面性,事有利弊,人有好坏,读书人做了官,既有人成为贤臣名相,也有人成为巨憝大恶。中国人历来崇尚马上打天下,拼的是硬实力,只有这样得来的天下才名正言顺。可治天下一定要用读书人,所以才有了贤良文学和孝廉茂才,到了隋代实行科举,读书人正式登堂入室,开始参与庙堂之事。可读书人一进庙堂,身份就发生了变化,只能说是读书人出身,却不能说是读书人了。这些入职的读书人,各安其分,各司其职,参与国家的管理,干什么吆喝什么,有的真成了某领域的专家,比如政治家、改革家、谋略家、经济学家等等。

读书是清苦的事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圣贤书”,一旦科举成名当了官,身份高了,有地位了,发了财了,对生命便珍惜起来,故读书人比较惜命。人一惜命就没出息了,做事小心谨慎、瞻前顾后,明哲保身、爱惜羽毛。所以读书人的脑瓜都比较灵活。满清一入关,很多读书人就剃发易帜,归顺大清,理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在这句话的影响下,不知有多少读书人卖主求荣、见风使舵、改头换面。所以人们都觉得读书人的骨头软,还死要面子,常常是挂羊头卖狗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明白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