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与负能量


那天老朋友发来一段信息,又是谈中国人的人性是如何丑陋,外国人的人性如何美好,一副《厚黑学》和《丑陋的中国人》的论调。我回信息说,这都是老调重弹,现在说这些好像没有什么意义了。中国对外开放了,人们不仅见过中国人的丑陋,也见过外国人的美好,只是形式和手段不同罢了。我是想让他不要乱发狗屁信息了。
记得上初中时,同学送给我一本《史记菁华录》,读的如饥似渴,但理解上比较肤浅。很多年后读李长之先生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不由得一唱三叹,内心跌宕起伏,这使我真正认识了司马迁和《史记》。后来又读了《古文观止》,对选编该书的编者甚为敬服,其选文标准,不单于文样,更在于思想,启发仁心,劝人向善。但时间长了,有些烦腻,觉得与现实相差较远,世态炎凉,远非如此,不过是说教而已。那时正是改开之处,思想解放,原来一些禁书都开禁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和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厚黑学》揭露人性之无耻和险恶,《丑陋的中国人》讲国人的阴暗心理和丑陋行为,拿书中所说与现实相对照,似曾相识,于是奉为经典。一晃过了几十年,《厚黑学》和《丑陋的中国人》已经不见踪影,而《史记》和《古文观止》依然摆在我的案头。现在想起来别有一番心思。
我相信《厚黑学》和《丑陋的中国人》都是愤世嫉俗之作,其对人性和社会有着深刻的揭示。但说实话,不管是《厚黑学》还是《丑陋的中国人》,所暴露的只是人性和社会阴暗的一面,多少有些片面性。但只有这样,才能集中火力、击中要害,使人们认识到人性之丑恶的一面。这对经过社会磨练的世界观已经成熟的人来说,可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但对尚在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会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思想道德的影响。如果按这样的观点来认识人性和社会,会产生消极的敌视心理,如果奉为圭臬,你可能变成社会垃圾。俗话说“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是说人老了,社会经验多了,再读《三国演义》,会变得奸诈起来;而《水浒传》讲得是行侠仗义、上山入伙、举旗造反,年轻人火气充盈,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平之事,一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这可如何是好。这是一个道理。
不能否认《厚黑学》和《丑陋的中国人》中说的现象的存在,但绝不是主流,在古代和现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中都没有它们的地位,即使是清末讽刺小说兴起,其中所描写的内容,也只是揭露和讽刺社会的阴暗面。但如果只看到阴暗的一面,没看到光明的一面,只看支流,忽视主流,对社会的认识就会发生颠倒。有人认为小说的作用就是用来揭露阴暗的,但揭露阴暗的小说从来不是主体,小说具有反映社会和揭露人性的特点,这样才能使小说深刻起来,但如果一味暴露,鲜血淋漓,这一定不是好作品。因为人性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存在,善与恶的复合体,谁也不能说自己准确地把握了人性,只能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描摹人性,而将体味人生的任务交给读者。
汉代一些文学家如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等留下很多大赋,多是描摹帝王的奢华生活,结构宏达,铺张扬厉,文辞华丽,自称旨在于劝谏帝王不要过分追求奢华,应该关注国计民生。但这些赋作抱着欣赏的态度来铺写帝王生活,人们没看出有什么劝谏,反而起到了宣扬的作用。有人说这些赋是“劝百讽一”,意思是鼓励奢侈的言词与倡言节俭的言词是一百比一的关系,本来想劝谏,到头来却成了鼓励。而《厚黑学》和《丑陋的中国人》本来也是揭露人性和社会阴暗的,可在却产生了相反的作用,与“劝百讽一”如出一辙。
年轻时对社会缺乏了解,看问题容易片面,经常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再加上教科书式的文本中没有一点暴露的内容,渴望暴露便成了人们的追求,一看到《厚黑学》和《丑陋的中国人》便如获至宝,以为是经典之论。其实现实并不是这样的,如果皆如《厚黑学》和《丑陋的中国人》所言,中国社会还能存在、发展和进步吗?厚黑和丑陋之处任何民族和社会皆有之,非国人所独有也。但读了这两本书给你的印象便是“国将不国、民将不民”。这便是二书的消极之处。比起这两本书来,我还是喜欢《史记》和《古文观止》,其正面导向和劝善之心,对成长期的年轻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