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准备多余了

那天读一文章《为猝死做好准备》,生出了一些感慨。看来猝死对死者容易,对生者困难,也会给后人添麻烦。但我觉得无论对死者、还是后人来说,还是猝死为好。
现代人心脑血管病多发,猝死的人越来越多,于是有人开始未雨绸缪,想为猝死做些准备,免得临事乱阵脚。可思来想去,光是各种证明文件就一大堆,想不到的可能会更多,请律师不至于,也没这个习惯,你也请不起,不请律师又很麻烦,唉!看来准备不易,不准备也不易,索性撒手闭眼,任它奈何吧!
猝死虽然突然,让人留下很多遗憾,但比起瘫病在床硬熬强多了。所以人们一说到猝死都说:“这样好,自己省得受罪,也不给子女添麻烦。”但话好说,事难办,至于是溘然长逝,还是慢慢熬死,不是自己能左右的。国人有一个毛病,就是心口不一,嘴上说猝死好,可即便瘫病在床,成了造粪机器,也舍不得闭眼,“好死不如赖活着”也是一种文化啊。也许哪国人都这样,有说死了会上天堂,有说死了是驾鹤西游,想的都很浪漫,可谁也不愿意死。这才使“安乐死”难以推广,宁肯慢慢受罪、熬死、折腾死,也不让或不愿意“安乐死”。
其实古人对死是比较达观的,有生就有死,有死才有生,凡是有生命的东西、没有长生不死的,包括人。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只是人们的幻想,是人们因对死亡的恐惧而生出的自我心理安慰。过去村里有钱人家,年过古稀,便准备了寿材,摆在不起眼的地方,给自己咽气准备着。听说一个远门亲戚,就给自己准备了一副上等的寿材,老人家有时拍拍寿材、自己的最终归宿,心里很享受。可自从置办了寿材之后,老人又活了很多年,为保持寿材的质量,每年都上一遍大漆。看着油光瓦亮的寿材,老人家眼里充满了得意。有了准备就是不一样。
在这方面准备充分的莫过于古代帝王。历代皇帝从登基那天起,便为自己经营自己的陵墓,活多少年修多少年。人家可是想开了,知道早晚要有那一天,这里吃着长生药,那里修着地下宫,做好了两手准备,而且两手都很硬。越是雄才伟略的皇帝越下工夫,比如秦始皇修建的始皇陵,汉武帝修建的茂陵,动则征发民工十数万,耗尽民脂民膏,严重影响了国运。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在东巡路上猝死沙丘,他的陵墓还没修建好,后来的秦二世继续修,据说直到被项羽颠覆也没完工。
猝死没有什么预兆,自己不觉得,人们也始料不及。一般来说,如果意识到猝死的发生,而且做好了准备,往往不会猝死;倒是没有意识到,没有准备好,猝死才会突然而至。就像置办了寿材的老人家却迟迟没有死去一样。我的意思是,为猝死做准备之说很难成立,也很难成功。当你想到猝死,并为猝死做好准备的时候,却迟迟不能猝死;当你没意识到的时候,猝死却不期而至,让你猝不及防。哈哈!白白提心吊胆、牵肠挂肚、想这想那,花了不少心思,费了不少精力。与其如此,不如放松心态,撒手闭眼,一走了之,有嘛算嘛。
但这样想得开的人不多,大多死者心有不甘,生者也觉得没有人情味,可如果“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以现在人们的心思,就喜欢在形式上做文章,这个追悼会开成什么样?也许你怎么想都不过分。当然,在农耕时代,人们都聚族而居,彼此了解,不像现在这样生分,什么事都要走手续、出证明。生前事难办,身后事更难办;这口气好咽,走手续却很难,尤其是涉及遗产问题,弄不好还要对簿公堂。所以,要想事好办,有司必须简化手续和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少给百姓添麻烦。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多美丽的人生,也有凋零的时候。天有不测风云,谁也不敢说自己一定能寿终正寝。所以,准备来准备去,就是太拿自己当回事了。人有这口气,是生命之所在;没了这口气,就是一副臭皮囊。对一副臭皮囊,何惜之有?应该以“从速从简”的原则,把后事处理掉。
对了,还要解释一下,我说的猝死并非医学上的猝死,而是指人在没有什么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死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