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曾子易箦》有感

(2024-07-11 17:15:25)
读《曾子易箦》有感

 

《曾子易箦》的故事载于《礼记 · 檀弓上》,后被收入《古文观止》。故事说:曾子病重,卧床不起,学生乐正、子春以及儿子曾元、曾申守在床前,一个手里举着火烛的家童坐在屋角。家童说:“华而睆,大夫之箦乎?”意思是“这个竹席漂亮又光滑,是大夫的床席吗?”子春马上制止童子,不让他再说了。可曾子已经听到家童的话,便问:“说什么?”童子又重复了一遍。曾子说:“对,是季孙氏赐给我的竹席。我没来得及换下。曾元,快扶我起来换席子。”曾元说:“您病得很重了,不能移动了,如果有幸等到明天早晨,一定给您换下来。”曾子说:“你对我的爱不如家童啊。君子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小人爱人才会无原则迁就。我还有什么苛求啊?我能得到正道而死去,也就足够了。于是曾元扶着曾子,与众人抬起曾子的身体更换了床上的竹席,等再把曾子放在席子上的时候,还没躺好,曾子就咽气了。那年曾子七十一岁。

春秋已经进入“礼崩乐坏”的时代,正是因为“礼崩乐坏”,所以孔子才提倡“克己复礼”。孔子认为,只有遵从礼仪,克制欲望,才能启发仁心,保持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使社会生活安定有序。所以儒家注重礼仪、讲究礼法,严守等级,规矩多多,尤以孔子的弟子为甚。曾子就是一个视礼仪如生命的人。他没有做过大夫,所以不能躺在大夫用的竹席上,哪怕临危之际,也不能违反这个规矩。那个“华而睆”的竹席是季孙氏赠送的,季孙氏是鲁国贵族,“三桓”之一,孔子当初曾因“堕三都”而与季孙氏结怨,导致了孔子离家出走、周游列国。可能后来季孙氏家族又与孔子缓和了关系,才赐有了季孙氏送竹席给曾子的事。

曾子在弥留之际依然严守礼仪,不听曾元的劝阻,坚持更换身下的竹席,这有点过于执拗了。如果听从曾元的劝告,曾子可能还不至于当时咽气。可惜!这一折腾将曾子送走了。如果换作今人会怎么样呢?很简单,周围的人不会注意到病人身下的竹席,更不会说类似“华而睆,大夫之箦与”之类的话,自然也不会有曾子这样的执着。可那时儒家弟子们就是这样“一根筋”,使现代人很难理解。

孔子的弟子子路,也是一个严守礼仪、不惜为之舍命的人。子路与曾子同出孔子门下,性情刚直,好勇尚武,说话直来直去。子路六十二岁那年,做卫国贵族孔悝的家臣。当初,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与太子蒯聩私通,蒯聩怕被诛杀而逃亡在外。灵公死后,蒯聩的儿子姬辄继位为君,是为卫出公。已经逃亡在外十二年的蒯聩心有不甘,便悄悄回国,胁迫大夫孔悝与他一起了发动政变,赶跑了自己的儿子,夺回了王位,是为卫庄公。这当然违背了礼法,子路看不过去,便义愤填膺地找上门来,当时有人劝告子路,大局已定,卫出公已经外逃。可子路就是不听,非要进城找蒯聩,这时蒯聩正与孔悝在高台上。子路要上前杀了孔悝,蒯聩不听,于是子路欲火烧高台。这下可把蒯聩惹毛了,于是命石乞、壶黶两人打杀子路,击断子路头上的帽缨。子路大喊一声:“君子死,冠不免”。意思是:君子就是死了,也不能掉了冠缨。一边说、一边从容地系上冠缨,结果被人剁成了肉酱。孔子听到这个消息,悲伤不已,让人倒掉了厨房里的肉酱。

那年,看电影《林冲》,其中陷害林冲的陆谦,在风雪山神庙前与林冲进行了一场恶斗,结果被林冲杀死,快咽气时还不忘整理一下头上歪斜的官帽。这可能是借用“君子死,冠不免”的典故,意在讽刺陆谦是个卖友求荣的官迷,临死也忘不了这个官。当初的孔门弟子可不是这样的人,也不能将遵从礼法与追求仕途相提并论。

从这两个故事看,曾子和子路都是执着的人,他们严守礼仪,而且信念坚定。既然是个君子,起码自认为是君子,就应该为自己的信念而付出,即使面对死亡,也在所不惜,毫无惧色。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讲究个礼儿,这样内心才能安静,死得才安心。为执念而死,值得!

难道他们不懂得“事急从权”的道理吗?我觉得应该懂,孔子为人并不刻板,从来不硬碰硬,知道明哲保身的处世之道。在原则问题上该坚持的坚持,非原则问题上也懂得灵活变通,只有这样才能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生存下来。从这一点来说,不管是曾子和子路都过于执拗了。但也可能曾子知道自己行将就木,子路也知道自己没有了生存的可能,与其委屈求全,不如坚守到底、轰轰烈烈,所以才有了“曾参易箦”和“君子死,冠不免”的故事。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没人会做这样的“蠢事”了,也对此有些不解,这是很正常的。但信念和执着还是应该有的,只不过现在已经成为做人的“高标”,而那时却是儒家为人的“底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