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亡于“郡县制”

(2024-05-04 22:15:44)

秦亡于“郡县制”

几年前,我曾对秦朝之亡有过思考,写了《秦王朝何以速亡》一文。以为秦朝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顾现实情况,仓促之下在全国实行了郡县制。

秦国兼并天下之后,实行什么制度是摆在始皇帝面前的紧迫问题。据《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帝与群臣就这一问题进行过两次讨论。

第一次讨论是在嬴政称帝之后,丞相王绾等人认为,诸侯国刚被消灭,燕齐楚三地地处偏远,如果不设置诸侯王,无法安定当地百姓,遂请封皇子为王。秦始皇将这一建议交给群臣商议,群臣都觉得很合适。唯廷尉李斯认为,周代分封的同姓子弟甚多,后来血缘关系逐渐疏远,彼此视若仇敌,诸侯互相征伐,周天子也无法制止。如今天下统一,应该设置郡县管理,对皇子和功臣用国家的赋税来施以重赏,局面很容易控制,不必分封诸侯。秦始皇听从了李斯的意见。多年之后,秦始皇在巡视齐地时昭告天下说,古时候称帝的人,领地不超过一千里,诸侯各自守护封地,有的朝贡,有的不来,相互侵扰,犯上作乱,残害生民,征战不止,天子还没有死去,诸侯已经背叛,法令无法通行。现在统一四海之内,设置了郡县,天下太平安定。这是秦始皇对自己实行郡县制的肯定。

第二次讨论是多年之后,一次秦始皇在咸阳宫设宴群臣,博士七十人为始皇祝寿。仆射周青臣献颂辞称:“始皇帝将诸侯的封国设置为郡县,人人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的忧患,这样的伟业可以流传万世,自上古以来没有人能够赶得上陛下的威德。”博士齐人淳于越起而反驳说:“我听说殷周称王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和功臣,让他们辅佐王室。现在陛下拥有四海之内的土地,可是王室子弟却是普通人,突然出现田常、六卿那样的乱臣,没有宗室的辅佐,靠谁来拯救呢?做事不效仿古法却能够长久的,我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当面阿谀来加重陛下的过错,不是一个忠臣。”秦始皇将二人的议论交给群臣讨论。丞相李斯认为:“五帝不相重复,三代不相沿袭,各按自己的方法治理国家,不是后者要与前者相违背,只是时代不同罢了。现在陛下开创伟大的事业,创建万世的功勋,本来就不是愚蠢的儒生所能理解的。况且淳于越说的只是‘三代’的事情,有什么值得效仿呢?“李斯认为,之所以到现在还有人拿夏商周“三代”说事,都是因为儒生读书太多、厚今薄古,遂提出焚书的建议,得到了秦始皇的同意。谁也没想到,一个分封与郡县的问题,竟引出了焚书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一说到这两次有关秦初实行制度问题的讨论,人们就将王绾作为主张分封制的代表,是典型的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保守派。但细看王绾的建议,王绾并没有主张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分封制,而只是主张在地处偏远的燕齐楚三地实行分封制,秦地自然还是实行郡县制,离秦地较近的原韩魏赵等地也改行郡县制。不得不说,这是比较符合现实情况的制度安排。王绾的建议,实际上是采取“一国两制”的政策,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至于今后如何,是不是在条件成熟之后都实行郡县制?王绾没有说。但我觉得,以王绾当时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问题的态度来看,随着形势的发展,政策还是应该适时调整、有所变化的,不排除待时机成熟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的可能。

可是事与愿违,这个建议被那个深谙秦始皇心理的打着“政治正确”旗号的李斯给搅黄了。李斯提出在新帝国全面实行郡县制也是有理由的。一是郡县制在秦国实行累年,秦国藉此凝聚国力,提倡耕战,对外扩张,最后一举吞并天下。二是秦国人对郡县制已经完全适应,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有现成的经验,复制秦国郡县制即可,没有什么难度。三是实行郡县制本身是借鉴了周末侯纷争、天下大乱的教训,殷鉴不远,这很有说服力。因此,李斯的意见马上得到了秦始皇的首肯。秦始皇同意李斯郡县制的主张,一方面是基于对周末诸侯祸乱的深刻认识和秦国实行郡县制的成功。另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作为秦始皇急于有所作为,权不厌其大,地不厌其广,真正想做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要有实实在在的控制权,这样才能独裁天下。这是皇权时代每个最高统治者的心结。可能正是李斯看透了秦始皇的这个心思,才不顾实际情况,一味迎合,力主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说李斯迎合秦始皇并非虚言,后来李斯又迎合了秦二世和赵高,就是例证。

在当时全面实行郡县制是否合适呢?不合适。一是地理问题。统一后的秦朝地域广大,边远地区的燕齐楚等地,距离秦朝的政治中心咸阳地处遥远。尽管后来秦朝修了“直道”,但关山阻隔,河流纵横,交通不便,管理起来实在不易。二是分封已久。周末诸侯林立、各治其国,人们已经适应了这种“各自为政”的制度,对朝廷派来的郡守和县令不能适应。何况地域风俗不同,在当时的情况下,朝廷也很难因地制宜,这不利于各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三是民心未服。天下虽然统一了,但也只是形式上的统一,没有做到人心的归附,比如楚国,这个秦国最难啃的骨头,就一万个不服气,楚谚有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时候应该缓行郡县制,在政策上采取收买人心的怀柔政策,以安抚和稳定为主。即使要实行郡县制,也要循序渐进,切勿操之过急。可你看《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述,秦始皇采取的都是比较激进强暴的政策。

总之,当时全面推行郡县制的条件很不成熟,既不符合现实情况,也没有社会基础。但秦始皇执意为之,结果就是“始皇死而地分”。秦始皇和李斯都没有想到打脸会来得这么快。

春秋战国之时,诸侯风起,互相吞并,天下大乱,秦始皇借鉴了这一教训,实行了大郡县制。秦朝灭亡后,没有什么政治头脑的项羽,又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进行了一次大分封制。一年后,汉中王刘邦起兵,平定三秦,出函谷关与项羽争夺天下,即宣告了项羽大分封的彻底破产。刘邦夺得天下后,吸取了秦楚灭亡的教训,采取了“郡国并行制”,在周围较近的地方实行郡县制,在较远的地方实行分封制。这正是当初秦丞相王绾提出的意见。这一方面安抚了那些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宿将,一方面递减了来自基层对中央政权的压力,同时也避免了治理上的“一刀切”现象,能够因地制宜,适应当地的社情民意。这也是与民休息政策的体现,因为秦始皇中央集权和独裁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实现他“千古一帝”的雄心,横征暴敛,使天下百姓疲惫不堪。后来刘邦又剪除了异姓王,与大臣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将分封对象仅限于皇族内部,这也是减少分封制风险的策略。汉文帝时诸侯王不断做大,引起当时政治家贾谊的注意,后来汉景帝平息了吴楚“七国之乱”,诸侯国已经没有了与中央抗衡的资本。汉武帝时为了防止“强枝弱干”的再发生,危及中央集权,实行了“推恩令”,进一步削弱了诸侯国的权利。



秦代初期,天下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分封史,人们在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上,已经适应了当时的状态。再加上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央集权的成本过高。那时实行分封制可能更有利于因地制宜,降低治理成本。秦国统一之后,马上来个“一刀切”,迅速实行郡县制,对地大域广、风土各异、社情有别的“天下”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贵族不适应,老百姓也不适应。在经济和信息并不发达的皇权时代,分封制是克服“一刀切”管理的最好办法,但也埋伏着“尾大不掉”的隐患。一个地方经济发展了、诸侯野心膨胀了,势必会觊觎皇权,影响大局稳定。但如果是一个有权威和洞察力的皇帝,是能够克服和避免这种破坏性的情况发生的。

秦初在分封制或郡县制的讨论中,王绾的意见很现实,只是道理讲得不透彻,话也没说到点上,被摸透秦始皇的心思、言辞上咄咄逼人的李斯占了上风。如果秦始皇能审时度势,采纳王绾的意见,将分封和郡县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实行“郡国并行制”,则不会有那么多麻烦。比如在秦地和蜀地依然实行郡县制,临近秦地的赵魏韩三地也实行郡县制;对地方较远、社会文化差别较大的燕齐楚等三地缓行分封制,暂时实行分封制,还可以化大为小、分而治之。但秦始皇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只有将天下资源集于一身,才能建树千秋伟业。所以最终一竿子插到底,在全国推广了郡县制,遂将秦朝送上了不归路。

分封制并非李斯说的儒生向往“三代”制度那么简单。将在秦国的郡县制仓促复制到六国,损害了除皇权之外的所有人的利益,造成天怒人怨的结果。秦朝宗室也有怨言,功臣宿将心中不满,六国贵族心有不甘。当初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天下,是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就连殷商遗族也进行了分封。特别是士大夫阶层,在战国时代曾经纵横捭阖、片言九鼎,没想到一时间仕途无着,前路暗淡,谁会甘心呢?老百姓对秦法的苛刻也不适应,秦始皇又一味疲惫民力,增加赋税和劳役,加重百姓负担。秦统一天下,打通了各国之间的关隘,应该有利于商业发展,可秦朝继续实行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的政策,商业环境还不如从前。所以有了“天下苦秦久矣”的说法。秦始皇并没有认识到全面实行郡县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容易,是因为这些没有触及人们的切身利益,而体制改革则影响到既得利益者。所以全面实行郡县制,应该顺势而为、循序渐进,否则将欲速而不达。

当时“天下苦秦久矣”这句话,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成了灭秦的政治口号。我觉得,这“久”不单单指秦统一之后,也指秦统一天下之前的数十年。那时六国便认为秦是“虎狼之国”,秦国行“连横”之策,与六国的“合纵”针锋相对,在吞并六国过程中,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杀伐比较残暴,六国人深畏之。如果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改变当初实行的奖励耕战的政策,采取与民休息的措施,注重发展经济,让人们尽快享受到统一的实惠,争取六国的民心;再从文化建设上将秦之文化习俗融入华夏诸国,改变先前六国对秦文化的认知,取得六国人的心理认同,则不会有苦秦久矣的说法。但这对秦始皇来说过于苛求了。秦国先前一直落后于中原诸国,也受到六国的歧视和压迫,对统一天下,取得认同,急不可耐。加之几十年来实行奖励耕战政策,存在着思维上和行为上的惯性,秦王朝统一天下后没能及时刹车改道,这才坠入了覆灭的深渊。

秦国吞并六国后,没有从文化心理上一统六国。在秦人心里,自己是占领者;在六国人心里,自己是被占领者,这就埋下了六国复国的社会心理隐患。秦朝统一天下,只是形式上的统一,并没有得到六国人的认同,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都不稳固,所以才有了“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惨剧发生。

秦朝从建立到灭亡只有十九年时间,虽在国家治理上多有建树,但毕竟统一天下的时间很短暂,现存的历史记载中很少有秦人对自己历史的记载和评价,除了能从出土的简册中得到一些只言片语外,几乎没有什么完整的史料。因此秦人的事迹只能任人评说了。汉朝取代秦朝后,为了证明自身的正当性,对秦朝自然没有什么好话。如果真像世人说的那样,秦国如此不堪,又怎能灭六国而一天下呢?司马迁信奉儒家,又处在汉朝鼎盛的武帝时代,他虽然承认秦国统一天下的功绩,却对法家理念和秦法心存芥蒂。司马迁对秦朝的记载和评价影响了古人,也影响了今人。

现在很多论述秦朝灭亡的文章,旁征博引,貌似公允,但大多带有倾向性,只有贾谊那句“攻守之势异也”道理深刻。从宏观上来看,秦人没有注意到形势的变化,思想和政策还停留在攻城略地的打天下阶段,殊不知随着六国的灭亡,已经进入治天下的阶段,还守着战时政策不变,岂能长久呢?后来的文章多因袭汉代对秦朝的观点,将秦朝弄得丑陋不堪,尤其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得罪了天下读书人。历史是谁写的?读书人。那秦朝还有好吗?所以,如果研究秦朝的历史,从逻辑上进行推理和认识似乎更为合适,而不是从故纸堆里寻章摘句。现在已经有了不少考古发现,这些少有人为因素的东西或更为可信。

如果考察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但凡涉及制度性变革的,都会发生“回头潮”现象,或者说是一种历史的短暂反弹。秦末六国反秦势力风起,后来项羽进行了大分封,及汉初刘邦的分封异性王,就是对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反弹。这一方面适应人们的心理需求,一方面也是为了安抚反秦势力。与之可有一比的是辛亥革命后时间不长,袁世凯便复辟帝制,也是一种历史的反弹,是对想念皇权时代的人们的心理安慰,也是对辛亥革命后乱象丛生的一种逆反。这说明一部分社会负能量还没有得到释放,只有将这些负能量消耗掉,历史才能沿着自身的轨迹向前发展。

有人说,秦国以法家思想立国,从一开始就是残暴的政权。很简单,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正是这种看似残暴的铁血统治,造就了秦人的强悍。夺取政权需要硬实力,就像中原地区文明发达的汉文化圈,常常被北方异族所打败,成就了北朝、蒙元和满清政权一样。当初远在函谷关外、被六国人瞧不起的秦人,凭着耕战之策,将六国礼仪之邦扫荡殆尽。秦人的错误在于不能敞开胸怀、拥抱六国,融入中原文化圈,而是以占领者的姿态出现,对六国人采取敌视和奴役的政策,这才有了六国人的离心离德。

那些秦博士们可能看到了这一点,手再大也捂不过天,当时确实缺乏在全国实行郡县制的条件,人们对郡县制不认同,地理交通条件不允许,时间上没有过渡期,行动上操之太切,以至局面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如果秦朝在立国之初,采取“一国两制”的政策,分封制与郡县制相结合,既顾及到人们对“家天下”的执念,又给皇帝以足够的乾纲独断的空间,地方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在有限情况下各行其政,或可缓解基层压力,起码不会在“天下苦秦久矣”的号召下,一人揭竿、群起响应。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的初衷是好的,为了避免天下出现分裂和战争,但面对义军风起、天下大乱的情况,各地郡守县令纷纷倒戈或如鸟兽散,朝廷只能自己出兵救火,怎奈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这一切不幸都被王绾言中了。

当然,实行分封制很可能导致再分裂,但那也是以后得事了,现实下不会发生。如果朝廷的威信和实力足够强大,或可化解掉分封制所隐含的分裂因素和郡县制独木难支的风险。这也是为什么天下分崩离析发生在秦始皇死后的原因所在。

说到底,秦国以硬实力统一天下,而不能以软实力治理国家,因为秦国缺乏的就是软实力。秦朝虽然有王绾等人和一大帮博士,可那些博士只是摆设而已。法家出身的李斯从廷尉做到丞相,不能结合形势的变化,设计出新的政策制度,就知道复制秦国那一套。有人说秦亡于赵高,我看不如说亡于李斯及其所力主的郡县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