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橘成枳”的联想


“淮橘成枳”这一典故出自汉刘向《晏子春秋 内篇 晏子使楚》,说齐国晏子出使楚国,“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是楚地的社会环境不好,一个好人来到楚地就变成了坏人。
后来人们将淮南的橘子移植到淮北变为枳子,比喻环境改变事物,以强调环境对人的重要性。也以此说明本来是好事物,换了环境之后,却起到不到原有的作用。今人使用这一成语,多是要表达后一个意思。比如严复在《原强》一文中说:清朝“海禁大开以还,所兴发者亦不少矣
拉杂数之,盖不止一二十事。此中大半,皆西洋以富以强之基,而自吾人行之,则淮橘为枳,若存若亡,不能实收其效者,则又何也?”意思就是,本来在人家那是富强之策,引进中国后却没有什么成效。什么原因呢?很简单——水土不服。
“淮橘成枳”一直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吸收外来思想理念和技术所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水土不服、消化不良,效率降低、质量变差。原本甘甜的橘子变成了酸涩的枳子,结果与初衷相反,画虎不成反类犬。要改变这种情况,一是改良土壤,二是改良品种,最好是双管齐下,在改良环境土壤的同时,优化品种内在质量,使其适应本地的环境和土壤,又不降低甚至提高其内在质量。如果不主动作为,而顺其自然的话,最好的结果就是只能结出枳子。
淮橘成枳是个古老的话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张家的好办法、好经验,在李家未必能实行,实行了也未必达到应有的效果。如果从大形势上看,也是如此。改革开放数十年中,借鉴了大量外来做法和经验,学习的成本较低,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照抄照搬、食洋不化,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方凿圆枘、事与愿违。要想使外来的理念落地生根,得到好的结果,就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一方面对这些理念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中国的客观环境;一方面要对环境进行必要的改革,为这些理念的物化创造有利条件。如果忽视这一吸收消化的过程,必然是会淮橘成枳。
清末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这是一种将“体用”分开的简单的思维方式,意思是不改变国家的政治制度,只使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当时就有人反对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有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这个“牛马论”的巧妙比喻将“体用”的关系说的很清楚。严复曾说:过去中国有军队无火器,有城市无警察,后来引进了火器和警察,却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对外还是屡战屡败,城市交通还是混乱不堪。因为没有进行国家制度层面的改革,只在技术层面做文章,火器和警察的效果也没有显现出来。还有以德国军制为蓝本编练新军,不仅没能保住大清,反而生出了一大批军阀,祸乱中国十数年。
这方面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种理念的实行,必须结合国情和特点,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造,改造的过程也是升华和丰富的过程。如果唯书是从、僵化刻板、照抄照搬,必然会走进死胡同。中国革命之所以成功,就是老人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在夺取政权上,发动农民起义,进行武装割据,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在社会革命上,实行“两步走”战略,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都是立足国情,从现实出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改革开放也是如此,改革与开放互相结合、促进,先从经济领域改革入手,全力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增强人们改开的信心,待时机成熟再进行政治领域改革;在经济上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过程的每一步都坚实地踏在中国的大地上。
事实证明,从改开初期的相对落后和现在初步崛起的整个过程中,就是在不断改变环境和改良品种、防止淮桔成枳的过程。因为相对落后,学习成本相对较低,大量外来事物引进,一方面根据国情对这些外来事物进行中国化,以适应中国的环境;一方面保证这些外来事物的效率和质量,不能弄巧成拙。不然就会引进甘甜的橘子,结出了酸苦的枳子。
由于生态环境变化了,淮南的橘子来到淮北后变成了枳子,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如果不变成枳子,就无法在淮北生存下来。就如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样,如果拒绝中国化,就不可能在中国落地生根,也不能指导中国革命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式现代化,都是适应中国国情的结果。
在本地化的过程中,如果只改变环境,不改变品质,甚至实行“转基因”,就不可能走出困境,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改变品质,不改变环境,到头来这橘树就无法生长,更没有开花结果,那就失去了改良品种的意义。关键是,不仅要改良品质,还要提高质量;不仅要适应环境,能够茁壮成长,果实还要比橘子更香甜。这才是防止淮桔成枳的必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