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脱节”好


有个笑话说,一个老外看中国人买东西,看了一会之后,发现中国人买东西都不花钱。于是也上前拿了东西,离开时被售货员叫住:你还没付钱呢?老外不满地问:怎么人家不交钱,非要我交钱呢?原来这个老外没看见中国人都使用手机支付,既没有刷卡,也没有付现金,他以为是免费领取呢。这虽说是个笑话,可也让我有点得意。
我是2022年才使用手机支付的,以前一直是现金付账。咱没有信用卡,一般使用信用卡的都是大款,且多是数额较大的付款,在上街上买菜购物等一般消费都使用现金。当时对手机支付也不理解,看着人们都用手机支付也不明所以。觉得上年纪的人还是使用现金好,心明眼亮,清清楚楚。
使我改变现金支付习惯的是疫情。钱这东西最不卫生,谁都稀罕钱,谁都揉搓钱,钱在人们的手里倒来倒去,摸钱数钱点钱,成为细菌最多的载体,有时看着褶皱巴巴的脏兮兮的钞票就恶心,可还得当成宝贝一样小心翼翼地揣在兜里。于是我有了使用手机支付的想法,原本手机就捆绑了银行卡,孩子一教就会了,没有几天就熟悉了,现在已经离不开了。
感觉呢?真方便。两年多过去了,口袋了从来没有带过现金,出门逛市场也不用担心小偷了。现在只要是需要付费的地方就用手机支付,别说口袋里没有现金,家里也不放现金了。那天在医院门口看到一个坐在地上的乞讨者,我想现在人们都不带现金了,怎么给你啊。没想到走近一看,人家跟前放着一个小牌,上边贴着手机支付的二维码,连乞讨者都用手机支付了。过去需要付账时,人家问:刷卡还是现金?现在需要付账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扫你,还是你扫我”。这让外人不知所云。
前几年交存车费时都用现金,还要开个收据,这是交费的凭证,没这个收据,一旦人家忘了,再让你交一次怎么办?说不清、道不明,一笔糊涂账。使用手机支付后,存车处又要开收据,我开玩笑说:不用了,这里有记录,不怕你不认账。手机支付的好处,一是便捷,二是留痕。正因为留有痕迹,那些不便于留痕的非法消费或交易,便不能使用移动支付了,只能使用现金。现在用现金的地方越来越少,可能只有收受贿赂等非法勾当时,现金才会派上用场,影视剧里面那些手里都提着装满现金的密码箱的大多不是好人。受贿三个亿的发改委官员和受贿一百个亿的赖小民,家里都堆满了现金,送礼的人怎么不用移动支付呢?怕留下痕迹啊!
当初国人出国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换美元,还要换零钱,这样才能使用美国的街头电话。我已经很长时间没出国了,不知现在情况如何。不过,这轮到老外来中国花钱不方便了。西方人一般是刷卡消费,中国商家的刷卡机因使用者太少已被废弃;习惯使用现金付账的老外也感觉不便,因为一些商家拒收现金,找零实在麻烦。
这已经影响到中国的对外开放和旅游事业,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大意是“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但要协调各方、打通堵点,也是件系统工程啊。
移动支付最早诞生于美国,是一个基于短信的自动售货机,这是移动支付的雏形;后来又推出了电子钱包服务,是移动支付的里程碑。然而,传统的现金和信用卡支付方式在美国依旧占据主导地位,2020年全美消费统计机构显示,有80%的消费者使用信用卡购物。而中国的手机支付借着疫情的“东风”很快蔓延开来,现在普及率已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以上,接近90%,居全球第一。人说,这可能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有关。中国智能手机已经普及,并率先进入5G时代,移动支付的覆盖率世界第一,所以才发展出了手机扫码支付这种费率极低、普及面极高的方式。
这也是一种弯道超车吧。有人说,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与一些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一种“脱节”。我倒觉得,这种“脱节”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