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霍金敬酒”说起

有诗云:“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霍金就是那个已经死了可还活着的人。霍金的学术成就斐然,可最近网上有关霍金的话题多了起来,却与他的科研无关。
有个传言说“霍金敬酒”。谁都知道霍金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只有靠轮椅移动,甚至连说话的能力都没有,怎么能站起来举杯敬酒呢?原来是有人借以讽刺中国官场或职场上流行的敬酒文化,也是马屁文化。意思是说即使霍金来到中国,他也得站起来举杯给领导敬酒,不然就没好果子吃。给领导敬酒是官场陋习之一,这是否影响到高科技人才流失和突破性技术创新呢?很可能。在我的印象里,科学家大多不善饮酒,故很难融于酒肉肆,当然“学者型官员”除外,他们可能更能喝。这个笑话是对官场和职场的敬酒文化的冷嘲与热讽。
可不管哪一种行为,如果形成了文化,就很难改变。给领导敬酒自古如此,已经成为一种官场文化,里面的讲究多多,不仅形式繁杂,且内容深奥,如果有兴趣可以编一本《敬酒文化大全》。所以,要想改造官场或职场上的敬酒文化一定很难,必须从净化社会生态和官场生态入手,千万不要着急上火,企图发一个文件、定一个制度就解决问题,那是不可能的,一定要静心忍性,慢工细作,久久为功。
还有一个霍金的段子。说美国富豪爱泼斯坦在私人的小圣詹姆斯岛上圈养着一些未成年女性,专供美国权贵们享用,霍金是其中享用者之一。这可能吗?当然不可能。但人家编得有鼻子有眼,还说这一信息是从美国司法机构公开的密档中透露出来的。于是“霍金嫖娼”不胫而走,成为天下奇闻。有句话说“只有人想不到的,没有人做不到的”,这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吧。于是人们犹豫起来,宁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由此,我想起“曾参杀人”的故事。曾参是孔子的学生,道德修养很高,怎么会杀人呢?有一天曾参的母亲在家里织布,有个邻居跑过来说曾参杀人了,曾母没相信;第二次有人说,她还是没相信;当第三次有人向她说,曾母便信以为真,扔下织布梭子,越墙逃走了。这个寓言告诉人们,像曾参那样的贤人,像曾母那样了解儿子的慈母,假话说了三遍,她都相信了,何况我等俗人呢?可见人们对谣言免疫力是很低下的。还有一个“三人成虎”的故事。如果有一个人说在闹市中看见了老虎,人们很可能不相信;如果有两个人说,人们很可能会产生怀疑;如果有三个及以上的人声称看到了老虎,人们就会相信,甚至深信不疑了。
如果说“曾参杀人”或“三人成虎”的话,那现在网上什么样的信息都有,谣言或谎言成百上千,而传言者数以万计,按这个数量来推断,天下定无“信言”矣。比如“霍金敬酒”或“霍金嫖娼”之类,都在网上疯传,相信者亦不乏其人。虽然这超乎了人们的想象力,但人家说的有鼻子有眼,还有政府法律文书为证,身边的很多人都相信了,你信不信呢?如果按正常思维来分析当然不信,可现在超乎人们想象的事情颇多,即使不信也拿不出否定的证据,只好听之任之了。
这就是太死心眼的缘故,现在还有这么执拗的人吗?相信怎样,不相信又怎样?大家不过是口耳相传、痛快痛快嘴罢了,不值得认真。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不好,霍金敬酒或嫖娼当然都不可能发生,可这谣言却与每个人有关,之所以随波逐流、置之不理,是因为这事没发生在自己身上。如果有一天这些流言蜚语发生在自己身上,怎么办?到那时则悔之莫及了。就像现在的网诈一样,落到谁头上,谁都七窍生烟。
有了互联网,人们扯谎和传谣的胆量都见长,什么离奇的谎话和谣言都敢说,而且传得贼快。虽说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可谎言和谣言的野蛮生长,催生了一批以此为生的人,比如举指调动千军万马的网络大V和猖獗一时的网络诈骗。互联网扩展人们的视野,提高了工作和效率,降低了劳动成本,亦极大地诱发了人们说谎传谣的天性,将无聊发展到了极致。将来人工智能普及,如果利用AI大模型来制谣传谣,那将是不可想象的。
霍金如地下有知,可能对“霍金敬酒”和“霍金嫖娼”而感到遗憾,拿人家的身体缺陷开玩笑很不道德;也可能霍金会不屑一顾,觉得编造者很可笑。我想应该是后者,如果霍金计较这些闲白,一定不会在物理学上有所成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