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扫门前雪”的联想
从凌晨就开始下雪,直到傍晚时才停止,虽然雪不大,但时间较长,这个世界已经是漫天皆白,仿佛笼罩在“白雪公主”的童话世界里。我房前屋后的雪也足有七八公分厚,来往行人一踩,蓬松的白雪便板结在地面上,有的地方开始发滑了。可天色已黑,等明天早晨再扫吧,我想。
第二天起床后,我便出门铲雪。由于走得人多,路中间的雪都板结在地面上,用扫帚扫根本扫不动,只有用铁锨铲。房前屋后三面小路上的雪,我铲了两个小时,干得浑身发热、额头大汗直滴,总算清完了。杵着铁锨在窗下喘息的时候,有路人走过,说:“这好像应该是物业干的活吧?”他的意思是闲物业行动迟缓,而我干了人家物业的活,话里有表扬的意思,也嫌我多此一举的味道。哈哈!要等物业派人清雪可没那么痛快,如果来清的话,也是清出半米宽的小路,勉强能走人,可不像我这样干净彻底。我不知如何回答,只得一笑了之。
北方冬天下雪是常事,人们对雪并不陌生,农谚上说“大雪兆丰年”,农耕民族向来喜欢雪。雪的洁白和柔软也给人以遐想,小孩子们天生亲近雪,大雪刚停,小区里便有孩子在雪地上玩耍,跑跑跳跳,这里竟成了孩子们的童话世界。
记得计划经济年代,每到下雪的时候,各个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都动员大家上街除雪,而且分片包干,典型的“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那些属于纯粹的四邻不靠的公共区域,才由专业的环卫部门来负责。市场经济以后,这种情况少见了,虽然还是“各扫门前雪”,却只是自家庭院之内,马路上的雪都交给了环卫部门,而环卫部门有了专业清雪车和融雪剂,顶不济了,还可以撒盐呢。后来听说使用盐来融雪,对下水道的腐蚀较大,但现在还是撒盐。也因此,雪后热火朝天的清雪场面已经不存在了,这有些让人遗憾。
“各扫门前雪”是处理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模式。不知什么时候,“各扫门前雪”变成了贬义词,成了本位主义或自私自利的代名词,在那个年代这种颠倒的认识有很多。比如先秦诸子中的杨朱提出了“为我”的学说,其学说的真意已不可考,孟子说:“
人都是自私的,这是人的天性,所以才有了在仁义道德、才提倡助人为乐和集体主义。如果人生来就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可能就会改为提倡自私自利、人人为己了。什么事都不能走极端,大公无私就是极端。公与私是两个并不矛盾的结合体,公并不排斥私,私也不会排斥公,正确的思路应该是摆正公与私的位置,即照顾到公,也顾及到私,使公与私的利益得到平衡,这一方面有利于调动个体的积极性,提高效率,一方面也能凝聚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它们是互相促进、合作共赢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
“各扫门前雪”是本分,如果境界高一些,去扫人家的瓦上霜,当然也可以,而且还应该表扬。但很可能招来麻烦,比如一不小心踩坏了人家房顶上的瓦,那怎么办?再比如,一不小心从房顶上掉下来摔折了腿,谁承担治疗的费用呢?弄不好要打起官司,后果不堪设想。现在人与人之间戒备心和边界感越来越强,尤其是涉及到切身利益问题,不要以为是人的道德水平下降了,而是人们对生命和身体更加珍视了,对自身责任和权益更加重视了。既然“生命至上”,谁都有健康生活的权利,谁也舍不得丢掉它。所以人们在社会上生活要“安分守己”,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承担好与社会角色相应的责任。
你这不就是自私吗?问这话有点大脑进水、乱扣帽子。现代社会文明,不应该将公与私、己与人对立起来,所谓大公无私、舍己救人,同样是对生命的不尊重,甚至是对生命的蔑视。还有人将“各扫门前雪”与集体主义对立起来,其实“各扫门前雪”是一种分工,并不关乎公与私的问题,集体利益包含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涉及集体利益,当面临着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的时候,集体利益自然要先于个人利益,就像在国家危急时刻和民族危难面前,每个人都应该挺身而出一样,因为没有了国和家的保护,个人的生命和利益是很难得到维护的,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至于临危挺身、救人于水火,那完全人性使然,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也,这与大公无私无关。
可能是前几十年集体主义提倡得过多、过分了,人们对公与私的关系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所以才有了一些极端的想法。在现代社会文明下,平衡好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既照顾集体利益,也保证个人权利,并形成社会共识,才是处理并减少社会纠纷、增进社会和谐的“中庸之道”。
没想到,我扫了一次雪,就惹出了这么多废话,这有点嚼情了 ,这可能也是一种自私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