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叔向贺贫”有感


闲来无事,翻起了《古文观止》,见到“叔向贺贫”一篇,读之颇为感慨。
叔向贺贫出自《国语》,大意是说晋国大夫叔向拜见正卿韩宣子,韩宣子正在为自己缺钱发愁,叔向向他表示祝贺。韩宣子说:“我有正卿之名,却没有相应的财富,没法跟其他同级别的卿大夫交往,我正在发愁,你却向我祝贺,真是岂有此理?”于是叔向慢慢地道出了贺贫的理由,并举了栾武子因贫而盛、其孙郤昭子因富而败的例子来说明。韩宣子赶忙下拜叩头,感谢叔向的教诲,甚至说:“不只我受到了教诲,从我们始祖以下子孙都要感谢你的恩赐。”看来韩宣子是领悟了叔向贺贫的真意。
自叔向贺贫之后,历史上好像再没有此类故事,《二十五史》中也没有类似记载,或许这类故事藏在犄角旮旯的地方,人们没有发现。
叔向向韩宣子贺贫,说明叔向与韩宣子的关系非同一般,不然不敢贺贫;而韩宣子接受了叔向的贺贫,说明韩宣子是个明白人,懂得其中的道理。春秋末期还是一个古风犹存的时代,就像当初宋襄公与楚国泓水之战是那样,不打半渡之敌,不打没列好战阵之敌,讲究的是打堂堂正正之战,否则就是胜之不武。后来有人责备宋襄公过于拘礼,可宋襄公却不认同,他理直气壮地说:“一个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同时也不攻打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当作战时,并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寡人的宋国虽然就要灭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后来有人指宋襄公是“蠢猪式的仁义”,可你如果读了《左转》记述的一些战例之后,就会发现春秋时人们打仗很讲究道德礼仪,即使打仗也要有礼有面,不仅要师出有名,还要中规中矩,不能趁人之危,也不搞阴谋诡计。不像后来有了《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打仗全靠兵不厌诈和出其不意。如果知道了这层意思,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叔向贺贫和韩宣子接受的道理了。
如果在当下,你去领导家或亲戚朋友家串门,看人家没钱花,便拱手祝贺,一定会被认为是大脑出了问题,至少是神经病一个,或许主家一气之下将你乱棒打出。
我怀疑,即使在叔向的年代也已经有了“恭喜发财”的说法,人们见面或串门,说的都是恭喜发财的吉祥话,也就是贺富。那时很可能是贺贫与贺富混用,具有仁爱之心、讲究道德的人贺贫,追求生活享受、物欲强烈的人贺富。后来贺富的人逐渐增多,人们便都是恭喜发财了。从根本上说,贺富是符合人性的,而贺贫是违背人性的,自从人类社会进入物质剩余时代之后,便有了贫富之分,人们都向往着致富。所以,贺富是理所当然的,如果遇到一个大方的亲戚朋友,还可能沾点光。贺贫只是对贫穷之人的心理安慰,不要着急,面包会有的,避免衣食无着的人穷急生疯、自寻短见或报复社会。到后来,不管遇到穷人还是富人,都说恭喜发财,因为不管多穷的人都想发财,你说恭喜发财他都高兴,虽然明知发不了财。
从叔向贺贫到后来向恭喜发财的转变,说明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越来越低,可以说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不仅恭喜发财,还见钱眼红,做梦都充满了羡慕嫉妒恨。再后来就是“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将发横财、吃夜草视为能耐。人们什么财都敢发,可以不顾礼义廉耻、道德法律。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就是这个意思。天下人都厌恶贫穷,有的地方竟然“笑贫不笑娼”,你要是给人家贺贫,岂不是自讨没趣?所以,贺贫之说止于叔向。
当然,叔向贺贫的贫不是指生活水平较低,更不是“脱贫”的贫,而是称赞韩宣子作为正卿,大权在握,却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寻租、贪污受贿、发不义之财。叔向贺贫的本意,就是劝诫韩宣子要收敛自己的欲望,知足安贫,取财有道,静下心来辅佐晋主,为老百姓干点正事,也少给自己找麻烦。
现在不是那个年代了,贫穷虽然不是什么耻辱,却也并不光荣,更不是高尚的事。但人们还是应该遏制自己的欲望,尤其是体制内那些有权有势的官人,应该怀有敬畏之心,坚守清贫的节操,不能有权就豪横,以权寻租,借机发财。我很希望,在社会上起码在体制内,能够兴起贺贫的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