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有基础


老朋友看了《形式主义家》一文,对我说:你只看到了上层行政机构中的形式主义,想没想过,形式主义在中国是有文化传统和社会基础的,正是有这些支撑,形式主义堡垒才久攻不下。
太对了,为什么在上层行政机构形式主义如此猖獗,成为难以攻克的顽疾,正是因为不仅有文化传统,更有社会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根植于老百姓的意识和行为中的面子文化。正是由于有着牢固而坚实的文化根基和社会基础,形式主义才会渗入人们的潜意识,甚至形成肌肉记忆,如果没有了形式主义,简直不知怎么生存,生活也会变得无滋无味。
形式与内容本是内外合一的,有内容必有形式,形式必表现内容,其关系或形同一对完美夫妻,男主外、女主内,如果是合二为一、和谐相配,日子过得一定红红火火。可曾几何时,形式与内容开始闹分家,形式变得一方独大、威风八面,内容却急剧收缩,变得无足轻重,甚至隐而不见,两者的关系也貌合神离、自说自话。这日子还怎么过?所以内容越过越憋屈,只见形式在外边招摇撞骗,甚至开宗立派,形成了主义,而内容只能龟缩在形式里面,活得不明不白、不清不楚。
形式主义在政则耗费公帑、影响效率、贻误国事;在民则浪费资财、破坏生活、民不聊生。更严重的是,形式主义还与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紧密相连,形同兄弟,号称“四风”,祸乱天下。试想如果一个国家把精力都用在形式上,所谓治国安邦、富国富民,岂不成为一句空话?而一个家庭如果成天在面子上作文章,把精力和存款用在随份子、讲排场上,那日子还怎么过?所以,在反对形式主义上,不仅要反对思想领域的行政上的形式主义,更应该移风易俗,反对社会层面的民间的形式主义。
比如在商品包装上,商家为迎合民间的面子文化,对礼品进行过度包装,把功夫都下在了包装上。月饼要包装、粽子要包装、饺子要包装、咸带鱼也要包装,而且包装越来越精致、越来越花哨,甚至超过了商品本身。一个大礼盒里盛着八块小月饼,礼盒越大,月饼越小;包装越花,月饼越少。这让讲究实惠的人很纳闷,觉得这纯粹是吃礼盒,不是吃月饼。要了面子,丢了里子,这让送礼的和收礼的心里都觉得不划算,可又行不由己而为之,正是被形式主义所左右的缘故。
据社会调查称,每逢金秋喜庆之事较集中的月份,更是“面子”横飞,搅得家无宁日。这时老百姓最害怕的就是随礼,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给亲戚朋友同事结婚随礼的,只得寅时卯粮、借贷度日。这与民间对贪官的认知略有不同,有人将贪污受贿比作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而送礼随份子却与臭豆腐不尽相同,闻着臭吃着臭,可又不得不闻、不得不吃,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而这个文化,就是面子文化、形式主义文化。
所以我说,形式主义已经融进国人的潜意识,每遇到事情和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形式,关注的是面子。形式主义愈演愈烈的结果是,整个社会都被形式主义所侵蚀和笼罩,丢了内在的意义和质量,不仅苦在其中,还有苦难言。现在形式主义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形成了寄生群体,如此一来,反对形式主义不仅会触及灵魂,还会触及到一些人的利益,这也增加了反对形式主义的难度。只有从根本上铲除形式主义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才不至上边的风声一紧,形式主义就转移阵地,跑到下边躲起来,等到风头一过,便又卷土重来、杀个回马枪,继续兴风作浪。
当然,我并不反对形式。形式是客观存在的,贯穿于历史、存在于现实,是整个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重要节日和节点,需要一些仪式感,以示尊重和纪念,同时也起到强化意志和愉悦精神的作用。但仪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应该适度而为,不能喧宾夺主,不能为仪式而仪式,更不能搞成形式主义。
老朋 友说:“你的意思是,我们现在已经被形式主义套牢了,那你说说该如何解套吧。”哈哈!我只提出问题,至于如何解套,还需有司为之,不然要那些专家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