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境”外何其难

近来与老同学聊天,凡说到国内国外大事,意见每每相左,你怎么跟他解释也说不通,我怀疑他被人带入了另一个语境。
什么是语境?简言之就是语言环境,指一个人说话时所处的环境和状态。同样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要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准确的理解。语言环境有多种,有自然语言环境、局部语言环境和自我营造的人工语言环境。这是语言学研究的问题,在这姑且不论。我要说的语境乃是人为营造的语言环境。
这种人为营造的语境,是指一些国家或群体,在政治利益等因素的左右下,形成的一种闭环的舆论环境。比如美西方在反华仇俄的“政治正确”下,营造的逢俄必反的舆论环境,和散布的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还有诸如恨国党、抹黑党等之类,在这种语境下,但凡一点对中国的正面评价都容不得。
原本现实语境就比较复杂,互联网出现之后,于现实语境之外又有了虚拟语境。而互联网又以其平台数质庞杂、参与门槛较低、主客之间授受角色互换等特点,形成了一种比较复杂的语境。故有些势力和别有用心者,便趁虚而入,利用自媒体散布各种虚假信息,制造一些负面语境。如果你有意或无意地误入这些语境,长时间沉溺其中,便会形成一种固定思维,造成情绪上心理上的伤害,丧失了自己的意志。
当然,陷入迷境者亦有其主观因素。人的精神上是最活跃和散漫的,不喜欢听同一种声音、看同一个画面,如果长时间听一种声音、看一个画面,容易产生听觉疲劳或视觉疲劳。而大多数人又难免自以为是,如果你只给他一种声音,哪怕是绝对正确,也不免产生逆反心理,觉得你是在糊弄傻帽 。于是,有心之人便利用自媒体,抓住人的心理特点,以唱反调的或独出心裁的方式,吸引网民的注意。
信息多、声音多,本来是好事,人们可以自主判断、选择和接受,然思想见识有优劣高低之别,在日常贵远贱近、贵外贱内、贵少贱众的思维特点的左右下,自然会对那些远处的外来的少数的声音感兴趣,时间长了便入境其中。一旦进入某种固定的语境,经过了洗脑,便会走向极端,成为一根筋似的犟驴,尤其是那些性格偏执的人,其执迷不悟的程度尤甚。
三十多年前,我也在美西方的语境中徘徊过,那里信息量较大,又每与主流媒体相反,让人感觉思路独特、观点新鲜。然一年之后,经过观察和比较发现,那些信息多与事实不符,一些评论也充满偏见,始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于是毅然远离。作为一个过来人,现在看到有些人沉迷于人为制造的充斥负能量的语境之中,成天忧天怨人,哀叹生不逢时,幻想有救世主来拯救世界,觉得十分可笑可怜。当然又不屑与之争,只能随着时间推移,等水落石出的时候,让气泡自然破灭。
老同学看到我的议论甚为不满,发信息说:“你自以为站在语境之外,其实亦在境中矣,只是不自知罢了。想当年你不当造反派,也不当保皇派,选择了中间派,殊不知中间派也是派。”
哈哈!也许吧,看来想置身“境”外是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