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遍地都是“小喇叭”

(2022-10-12 19:22:29)
遍地都是“小喇叭”

       我正在睡午觉,一阵小喇叭的叫卖声将我吵醒。小喇叭里的声音很熟悉,是个换纱窗、擦油烟机的。这已经不是今天第一次了,上午小区里来了四次小喇叭,一次是收旧家具的,一次是收酒瓶子的,一次是卖蟑螂药和老鼠药的,还有一次是个卖菜的。这些吆喝没有半点艺术成分,可不像相声“学吆喝”里那样有趣,不过是借助高音喇叭的重复播放。

我很愤怒,当站在阳台上想大声呵斥时,那个坐在电动三轮车上优哉游哉的人已经渐行渐远,我只好作罢。小喇叭虽然走了,可我的睡梦已被打断,一时很难接续起来。无奈,我只好点上一只烟,望着袅袅上升的烟雾发呆。

我对这些小喇叭深恶痛绝,可又不知找谁理论,真是上告无门。可有门又怎样?人家都能适应、能习惯,唯独你不能,只能说明你有病。于是,我也想慢慢适应,相信终有一天会做到充耳不闻的。说好的不是要建设“安静社区”嘛,怎么这般无耻,说过的话还算数吗?在一些管理者的脑袋里,根本就没有安静这个概念,他们专以折腾为能事,不把人鼓捣得五迷三道、七窍生烟绝不罢休。

以上说的小喇叭,都是个体小贩自有的,可称之为“私喇叭”。比之更要命的是那些“公喇叭”,因为有公权力撑腰,吵闹得更厉害。我家临近居委会,那里什么大事小情都用小喇叭广播,比如要求外来人员登记、发放老年卡、社区食堂开业等。再有就是每到“大筛”之时,大清早小喇叭就开始广播,有时已过中午,小喇叭还在不停地播放着,让人们注意做核酸后没有必要不得外出。各个小区门口和街边店铺门口都循环播放着:“请出示核酸检验码,并扫码后方可进人。”有的小喇叭声如人语还可以接受,有的音量较大,吵得你心烦意乱。

唉!那里是清静的去处呢?我来到公园,自然是在小喇叭的提示下扫码进入。可没走几步,便听见一个声音在广播疫情期间游园须知,循声望去见草地上放着一只小喇叭在不停地播放着。我快步走开,想离它远一点,没想到,刚觉得这只小喇叭的声音变小,那边又响起了同样的声音,真让你无处可逃。这时迎面来个打扫卫生的老人,我说:“这点屁事谁不知道?用这样嚷嚷吗?”老人说:“说得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哈哈!看来我只能继续享受,直到耳顺而已。

现在是小喇叭时代。不仅有私喇叭,还有公喇叭,还有半公半私的喇叭,三个喇叭一台戏!

我小时候很难听到喇叭声,走街串巷的小贩都用嘴吆喝,为了节省气力,也为吸引买家,会喊出不少花样,颇有艺术味道。还有一些叫卖服务的,如上门服务的理发匠使用的是“唤头”,四方行走的郎中使用的是手摇的串铃。我印象最深的是磨剪子戗菜刀的使用的是喇叭,每有高亢的喇叭声响起,我便闻声而动,跑出去领略一下喇叭的风采。凡此种种,各显其能,可不像现在,千篇一律地小喇叭。这种充电的循环播放的小喇叭,虽然节省了气力,提高了效率,却也单调乏味,令人生厌,更造成了小喇叭滥用成灾。如果让他们用嘴去喊,定会有声嘶力竭的时候,而如今却没完没了。

于是我问,耳朵受得了吗?哈哈!岂不知耳朵这个东西向来是逆来顺受的,而且天生没有屏蔽的功能,爱听的要听,不爱听的也要听;想听的不一定能听见,不想听的成天往你耳朵里灌,反正你不能将耳朵堵上。耳朵是五官当中最没有自主权的,眼还能决定自己看与不看,耳朵却不能决定自己听与不听,不管是乐音还是噪音,只能接受,不能截留,哪怕你坐卧不宁、心惊肉跳。可怜的耳朵啊,我一怒之下羡慕起聋子的耳朵来了。

想来,喇叭的独霸天下,大概是在文革之初。那时每个街道、每个村都有喇叭,挂在街边电线杆上,居高临下,甚是威风。那时的喇叭个头大,都是有线的,可称之为“大喇叭时代”。街道或村里有什么大事小情,用大喇叭直接招呼,省得挨家挨户地去通知,这可比“地雷战”里朱老忠敲钟、“平原游击队”里老刘叔敲梆子效率高得多。没事的时候,还可以放放音乐或样板戏或评书。但主要还是用于运动,每有重要会议召开,重要指示传达,重要任务下派,重要人物登台,大喇叭都会第一时间发声,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喇叭还是“文攻”的武器,批判资本主义当权派,批斗地富反坏右,割资本主义尾巴,及后来的批林批孔、评法批儒等,都离不开大喇叭。“文革”如果没有大喇叭的助力,一定没有如此热火朝天、轰轰烈烈。

那时大喇叭在社会生活中已经不可或缺,如果几天没有听到大喇叭声,人们会不自觉地发毛,以致六神无主,无所适从。可不像今天的我一样,一听到喇叭声就睡不着觉,而是听不到喇叭声才睡不着觉呢。可惜了,那时没有这种无线的充电的简便高效的循环播放的小喇叭,如果有这种小喇叭,而且人各有之,那将是一派什么场面呢?你怎样想象都不过分。

如今,已经从天下为公的“大喇叭时代”,进入到人各有之的“小喇叭时代”。不同的是那时谁掌握了大喇叭,谁就有了话语权,而小喇叭虽然多彩纷呈、张扬个性,却没有了大喇叭的权威。其实,喇叭只是工具而已,如果握在居心不良和素质低下的人手里,大喇叭可以为非作歹,小喇叭也会扰民添乱。当下,小喇叭如此泛滥,也该治理一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得失一指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