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欢“向后看”


中国人总是喜欢向后看,只有境遇不佳的时候才自我安慰或劝慰别人朝前看,以增添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在如何看待社会发展问题上,国人也是喜欢向后看的。比如孔夫子,生前热衷于整理西周的典章制度,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毕生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他的“大同”理想,也是以远古尧舜部族社会为标本的。先于孔子的老子,更是成天畅想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群落社会。也因此,古人极重历史,煌煌《二十四史》堪称世界之最了。
可以说,向后看是古人的思想主流或倾向。朝前看的人也有,比如历史上主张变法维新的人都是朝前看的,那主张必与社会主流思想相悖,故反对者多,追随者少;失败者多,成功者也少。近代西学东渐,康有为搞变法维新,为了争取国人的支持,写了《大同书》,搞起了托古改制,来了个旧瓶装新酒,最后还是失败了。
为什么国人喜欢向后看呢?这跟中国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有关。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典型的农耕社会。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四季轮回,年复一年。在古人眼里,这个世界的运动是循环往复而非向前的。只要敬天法祖,按照祖宗留下的经验和规矩办,就不愁吃不愁穿。再则,在农耕民族的记忆里,将来的年成好坏不得而知,可曾经的五谷丰登的好年份,却着实令人心向往之。这就象陈年的老酒一样,时间越久,味道越醇,即使记忆有些模糊了,人们也会凭借想象来进行修补,使之更加理想化。于是,那个已经无从记起的尧舜时代,便成了人们传说的理想社会。
如此迁延下来,逐渐形成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向后看。大到国家的典章制度,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以祖宗留下来的成法和习惯为标准,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改变,都要用“革命”的能量来推动。古代那些朝前看的变法者,常要搭上自己的政治前途,甚至身家性命,可即便如此,也鲜有成功。那个“三不畏”的王安石,不仅变法没有成功,还被时人视为妖孽,受到社会主流舆论的轻蔑。
中国历史上,历代开国统治者虽对前朝竭尽贬损,但在新政权相对稳固之后,便会摆出一副宽宏的面孔,为前朝修史立传,这当然是政治上的需要,其评价也相对客观了很多。因为,从体制上来说,新朝与旧朝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不过是腾笼换鸟而已。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人们对前朝的记忆逐渐模糊起来,一些原本负面的存在也被选择性遗忘了。重要的是,人们不会与“历史”发生冲突,却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从而引发对现实的不满,且越对现实不满,向后看的意愿就越强烈,这必然会影响到人们对历史的评价。国人喜欢进行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如果在比较中掺杂了过多的利益和情绪,则必然减弱理性判断力。
几千年来,向后看已经嵌入了国人的文化基因,成为人们思维的常态,就连九斤老太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叹“一代不如一代”,并生成各种复杂的怀旧复古的保守观念,成为革新创新的思想阻力和社会阻力。贵远贱近乃是国人之天性,不管在学界还是在坊间,这可能是国人与西人在思维观念上最大不同了。就是现今社会,也会时不时飘来一系思古之幽情,这固然显得深沉而典雅,却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前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