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仕了,放下你的官架子吧
最近,一直被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事困扰,脑袋里没了作文的思绪。那天,看到一篇博文《退休了,忘了自己的级别吧》,不禁心生感慨,又想说几句废话了。
中国是“官本位”社会,向来以官位、官职和官衔作为社会价值的计算标准,什么都用乌纱帽的质量来衡量,这很像金融领域的“金本位”制。现在人们还是以公务员的级别为参照系,来衡量社会各行业的待遇。如国家重视教育,便要求中小学教师的薪酬,不低于公务员的水平。
级别哪里都有的,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但真正的级别是在体内,只有掌握着一定权力的政府官员,那级别才是“正宗”的。其它五行八作的级别不过是套用而已,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也因此,体外之人重视的是实际收入,对级别并不敏感。心里惦记着级别和嘴上议论级别的,大多是体内人士。我想,“退休了,忘了自己的级别吧”的作者,也是体内人士吧,即使不是公务员,也是参公人员,或是在事业单位供职的人。不然,怎么会对级别有这么透彻的认识呢?
过去官员退休叫“致仕”,即交还官职、辞官回家的意思。那时在社会上谋职的人没有退休之说,只有朝廷官员致仕了,享受相应的退休待遇。现在不同了,体内和体外都有社保,也都有退休金。但只有体内的官员退休,才能按级别享受退休待遇。如老朋友见面问:你按什么级别退的?那你一定是体内官员。如见面问:你退休拿多少钱?那你很可能是体外人士。故“退休了,忘了你的级别吧”所提醒的人,一定是“致仕”的官员,而非一般的退休人员。而称得上“致仕”的官员,也一定不是“股长助理”之类,起码是科、处级及以上,才能称之为“致仕”,也才有了“忘了自己的级别”的资格。倘若是毳毛小吏,也自称致仕,还想被人提醒“忘了自己的级别”,岂不笑掉大牙?
级别对于体内人来说,不仅代表着所拥有的权利,还体现了自身价值和社会贡献。虽然往往并不相称。但毕竟是奋斗数十年之所得,那怕是投机钻营、溜须拍马得来,亦实属不易,能说忘就忘吗?从小乌纱到中乌纱,再到大乌纱,头上顶惯了乌纱帽,多少会有点颐指气使的做派,能说改就改吗?更何况,退休之后的待遇是按级别厘定的,什么级别拿什么钱,当然还能享受一些“待遇残余”。级别伴你度终身,什么都可以忘,级别断不能忘!
有的致仕官人总爱摆出一副超然的样子,把“忘了自己的级别吧”挂在嘴头上,其实那是一种“伟大的谦虚”,也正说明他的念念不忘。别看他们亲自下场,跳起了广场舞,摆起了“龙门阵”,拍起了“大跃进”,拉起了“三潭印月”,把自己扮成闲人模样,在胡同里转悠来转悠去。其实,那是在“下沉”,是在寻找“层次感”和“满足感”。如果你真的忘了他的级别,哪怕只是在嘴上给他降半级,把王局喊成王处,那反应一定比刨他家祖坟还激烈呢。
要想忘了自己的级别,除非你从来就没有级别。如果有人自称,已经忘了自己的级别,那不是唱高调,就是说假话,甚至是在放“烟雾弹”。他说这话的真实意图,是想让比自己级别高的人忘了级别,好和他“平起平坐”。
要说,官员退休后,官位官职官衔都成历史,可以带走的只有级别。它不仅决定着退休后的物质待遇,更可成为精神慰藉。当面对无职无权的草民,或比自己级别低的官员时,想起自己为官的履历和曾经的辉煌,定会有一种心理满足。如同阿Q自语“我从前曾阔过”一样,由此获得“精神之胜利”。但,这种级别体验只能埋在心里,如果“物化”于外,摆起了“官架子”,既没人给你捧场,也没有公帑支撑,更少有人买账,不仅会招人耻笑,甚至会碰一鼻子灰。一句“人走茶凉”,便道尽了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现实是很残酷的。
尽管如此,官人摆官架子却是一种通病。前些日子就有某市委书记在转变干部作风大会上,痛斥一些人的“小干部模样”。小干部有“小干部模样”,老干部当然会有“老干部模样”,继而也会有“退休干部模样”或“致仕干部模样”。这模样其实就是官架子。官架子不仅受到官本位意识左右,还有大环境影响,更是多年积习养成,改起来确实不易。但,端架子的滋味不好受,你心里一定苦乐自知。
故我以为,级别实惠,可以不忘,也忘不了;“官架子”虚妄,且端着很累,又惹人讨厌,最好放下。所以,准确来说,应该是:“致仕了,放下你的官架子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