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懂教育”是教育者的最高境界(转陕西省王文军名师工作室)

(2018-05-31 11:11:05)
标签:

教育

教学

改革

分类: 他山之石

“懂教育”是教育者的最高境界

宝鸡中学 王文军

  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origin/ebb21d28ccbb826cf9d854b4e47aa629.jpg我们常常说教育是件良心活,教育是爱的教育。没错,教育离开了爱,教育就是监狱、就是酷刑,就是折磨。教育者是播撒爱的天使,是温暖学生、启迪学生心灵、点燃学生智慧的大师。从事教育的人必须要有爱心。但只有爱心还是不够的。作为教育者,要懂教育。教育者不懂教育,不可能促进教育的发展,引领不了教师成长,根本做不到为学生终生发展。不懂教育谈教育,那是空谈,不懂教育,从事教育,那将把教育引向歧途。我可以这样说,“爱教育”不等于“懂教育”。

  前一阶段,王宝强与马蓉的离婚案闹得沸沸扬扬,人们几乎都在谴责马蓉、谴责宋喆,不道德。二人也应该受到谴责。但人们在谴责之余应该好好想一想,虽然王宝强几乎把上亿元的家产都给予了马蓉,马蓉可以说是寄生在王宝强的寄生虫。你可以把你的血、你的一切都给予了。但是我还要说,王宝强不懂马蓉。你的傻傻的爱、憨憨的爱,是建立在自己想问题、办事情的基础上。马蓉不仅需要丰厚的物质基础,还需要恩爱的夫妻之情。你不能给予,那宋喆能给予,而且宋喆完全是依赖王宝强来生活,完全应该或者必须为王宝强绝对的忠诚,但事与愿违。这两个人做出了大逆不道的事情。何也?我认为,王宝强还是不懂马蓉。王宝强的爱导致的结果仍然是悲剧。

  在日常生活中,夫妻之间常常埋怨对方,你不懂我。难道在一起过了几十年的夫妻,没有感情吗?回答肯定的。但这种爱只是喜欢对方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爱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想问题做事情的爱。你也付出了许多,为何爱人还要提出“你不懂我”的问题呢?你这时可能倍加冤枉、倍加委屈。实际上也不冤枉,也不委屈。因为你没站在爱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往往以自己想法为对方付出。为此,夫妻都要思考:我所付出的是不是对方正真需要的?除了现有的付出之外,对方还需要什么?我所给的是不是对方最需要的?如果能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并能付之于行动,我想这也实现了“你懂我的心”的愿望,夫妻关系就更加和谐了。

   作为教育者不懂教育,就像王宝强不懂马蓉一样,其后果不堪设想。

  一、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懂教育,方能成就学校的发展。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把“懂教师”放到学校发展的首位。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学校的各项任务、措施都需要教师来贯彻、来执行。所以,懂教育的校长是把教师放在第一位。如果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让学生管理教师还是老师管理学生,教师在学校灰头土脸的,学校根本办不好。

  陈校长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谐共进”的办学理念,其中有一层意思就是以“教师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在上学期期末工作总结会上,陈校长又提出“教师第一,学生第二”的教育理念,同时伴随着各种落地有声的措施,这些理念、措施都是“懂教育”、“懂教师”的体现。在前不久的重点班代课教师会上,陈校长又提出让教学成绩同等的50岁以上的老师在考评等次再上一级。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懂教育”“懂教师”的基础上。

  作为学校领导者,还要“懂学生”、“懂家长”。我们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都是为了家长的根本利益的,也受到了广大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

  因此,“懂”是人们对事物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正确的认识。不“懂”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愿望、利益出发,是对事物外在的现象的认识。“懂”是正确的理性认识。不懂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教育名人之所以成为教育家,也在于一个“懂”字上。他们“懂教育”“懂教师”“懂学生”也“懂家长”。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一句教育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他指出: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唤醒学生沉睡的灵性。

  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在于:老师所面对的是学生,各具慧质,各具特长,各具灵性。只是有些学生的特长灵性处在沉睡阶段,或者包藏在质朴的外壳里,一旦发育成熟或者被老师从沉睡中唤醒,那颗蛰伏的灵性就会 “生根、发芽、成长、结果”。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用发现的眼光启迪学生的个性慧质,因材施教唤醒他们的灵性,还原学生本来的生命姿态,助力学生成为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人。

  据说哲学家苏格拉底幼年时期,有一天看见父亲(著名石匠师傅)正在雕刻一只石狮子。静静观察了很久,他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塑师?”“看!”父亲回答说,“以这只石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石狮子,我只是在唤醒它!”苏格拉底迷惑不解:“唤醒?”他父亲说:“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它从石头监牢里解放出来而已。” 苏格拉底深受启发,长大后也成为一个雕塑师。这个故事多么富有启发意义啊。

  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石块里的狮子,他们都有自己生命的姿态和固有的灵性,而不是不堪大用的丑陋石头,也不是一坨任人捏制的泥巴。我们老师就是雕琢人才的灵魂工程师,像苏格拉底之父那样唤醒一块块朴石里沉睡的灵性,激活他们蛰伏的特质秉性、理想目标、生命价值观,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理想愿望成长。

  教育名人雅尔贝斯曾说过:“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用一颗心感染另一颗心的事业,是智慧与智慧的对话”。此言得之。个性不同的学生,即使暂时学习不好,或者一时有缺点错误,那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归入“不可救药”之类,只要因势利导,着力唤醒他们沉睡的潜质和才华,就一定会使他们发生令人欣慰的变化,成为全面健康成长的好学生。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还有人讲:“教育就是耐心倾听花开的声音”。“懂”的过程也是慢的艺术、也要有耐心倾听的品格。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做的。校园里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朵绚丽多姿的玫瑰花,红艳艳的就像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这么美的花儿,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讶和欣喜,许多同学每天都要来看看它们。

  有天早晨,许多同学前来观赏怒放的玫瑰花,他们一边欣赏一边赞美。这时,来了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小女孩,她径直走向那朵最大的玫瑰花,摘下来,从容地向外走去。同学们惊讶极了,有的非常气愤,甚至要上前制止那小女孩。正在旁边散步的校长苏霍姆林斯基看到这种情况,走过去,弯下腰,亲切和蔼地问小女孩:“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

  “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完我再把花送回来。”女孩害羞地说。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同学们不语了,校长的心颤动了。苏霍姆林斯基牵着小女孩,又摘下了两朵很大玫瑰花,微笑着对她说:“这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奖给你妈妈的,因为她养育了一个像你这样的好孩子。”小姑娘天真无邪,想法幼稚可笑。但是,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教育大师,他知道不谙世事孩子稚嫩的行为的背后一定掩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蹲下来与孩子平等交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大师就是大师,苏霍姆林斯基有别于其他人,能做到“等待”、“倾听”,关键在于他“懂教育”。

  由此可见,懂教育的领导一定能成就一所名校。

  二是“懂教学”是教师的天职。

  何为“懂教学”呢?懂教学是指教师要懂得教学规律,按教学规律办事。细而言之,教师要懂教材,懂学生,心中要有学生。从教学本身看,教学是教与学矛盾的有机统一体。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教学要站在学生学的立场上实施教学,而不是站在教师教的立场上实施教学。如果这样,就成了为教而教。把学扔在一边。这样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新课程理念的主旨是“以学生为本”,不管教师采用何种方式,都要把学生放到教学的首位,为学生的能力的提高、素养提升组织教学。如采用讲解法,你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你的教学与学生产生了共鸣,这样的讲解法是当之无愧的有效教学方法。然而如果采用你讲你的,不管学生听不听,不与或少与学生交流,这样的教学仍然是不懂学生的教学。同样,如果形式主义的对新课程的要求,上课只图形式,只为热闹,为形式而形式,为热闹而热闹,这也是不懂教学。当代教育家李镇西有句名言:“判断好课的标准就是学生听了上节还想听下节”。教师怎样能让学生“听了上节课还想听下节课呢?”关键在你的课堂必须有学生。无论是讲还是组织学生活动,与学生产生共鸣是第一要义。让学生从听中、从活动中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体验知识生成的快乐,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如果在讲或组织教学活动之中,学生没有从中体会到知识的生成过程,再好的讲、讲好的课堂活动都是学生学习的杀手,都是在浪费学生时间,都是图财害命。所以,教师必须“懂教学”。教师要从备课(教学案)、组织课堂教学、作业的布置、批改、自习的辅导以及命题等,各个环节都要心中有学生。备课中,不仅要备知识,还要备学生、备各类学生。组织教学时,各类学生到要照顾到;改作业时,各类学生问题和优点都要凸显;考试命题时,题量的多少、难易程度都要考虑各类学生。

  教师组织教学,不能只凭一时满腔热忱,不能只靠简单的“爱”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懂教育”,做到心中有学生。

  教育大师之所以能做到这种境界,是因为他们不仅有爱,更重要的是“懂学生”,“懂教育”。教育大家与教书匠的区别在于:教育大家能处处站在教师、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解决问题;而教书匠处处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教育名家的“爱”建立在“懂”教育、懂学生的基础上,而教书匠的“爱”建立在“不懂”或者常常误解学生的基础上。

  我最佩服的是当代中国的教育家,于漪老师(现年已经有87岁高龄)仍然奋战在教育第一线。去年我在上海聆听了她的报告。她有一句名言很有震撼力,就是“与其说我做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于漪老师的谦虚和远大的追求,更重要的道出了教育是一个由“不懂”到“懂”、由“懂”之甚少到“懂”之较多的过程。

  教育家朱永新,他提出了新教育思想。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教育就是为了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提出为了一切的人,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要关注一切的人,帮助校长,帮助家长,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去发展。他的两句教育名言也道出了教育是懂人的教育。他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态度”。“教育是一种感动”。“积极的态度”和“感动”都要建立在“懂教育”的基础上。处处误解,处处以我为中心的教育,能调动起教师、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吗?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是一句空话。它是教学革命的指导。新课程提出要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对于各个学科就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我们的教学中如果还没有学生,我们怎样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怎样适应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新高考的要求。哪种填压式、死记硬背、竭泽而渔的直来直去的教学,已经被时代所抛弃。考啥学啥的形而上学的教学观已经窒息了学生的成长,教学的发展。生命课堂的核心就是课堂有学生,教学中有学生。要使生命课堂生命力更旺盛,必须要有深厚的土壤,要有肥力充足的农家肥,水、日照充足。需要厚积薄发,需要各科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支撑。

  因此,我们教师要改变观念,做一名“懂教学”行家里手。

    三、“懂学生”是当好老师的最高境界

  当老师必须要有爱心。但只有爱心还是不够的。作为老师,必须“懂学生”。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师做“恨铁不成钢”的事,常常在“宽是害,严是爱”的理念指导下,做出违背教育规律、违反教育法规的事。真正的爱,必须建立在“懂学生”的基础之上。离开“懂学生”,以误解为前提,“爱学生”却走向了“伤害学生”,其结果,与老师良好的初衷相悖,甚至导致学生想不开,发生意外事故。

  譬如,课堂学生说话,动辄罚站;更有甚者让学生站到稠人广众之中,这已触及到学生人格尊严,触犯了法律。这种教育往往是把一个学生的小错误变成了大错误,甚至以毁掉一个学生一生的幸福为代价。这样的例子时有发生。当事件发生后,我们老师会说:我这样做也是为了学生好呀。是呀,有哪一个老师不是为了学生好。但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人格还不健的人,需要我们帮助其健全人格。时时都顺意,事事都合理、件件都合规,教育、教师将无需存在。所以,我们面临的学生是想问题、办事情容易走极端的人群。这需要我们老师要研究学生,要充分利用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指导学生;要尊重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所有这些,都要以教师“懂学生”为前提。否则,一切都是徒劳的,一切都会伤害学生。

  教育家李镇西曾经说过:民主教育的核心是——尊重。民主教育的对立面:非人教育、等级教育、共性教育、听话教育、守旧教育。民主教育的特征:富有爱心、尊重个性 、追求自由、体现平等、强调法制、 讲究妥协、激发创造、倡导宽容。由此可见,民主教育的实质不就是教育者要“懂学生”吗?

  在学校教育中,因老师处理学生失当出现意外的事时有发生。学生犯错误动辄就请家长,抓住学生的痛处、摸到学生的恐惧之处,不是减少伤害,而是扩大伤害,用以毒攻毒、杀鸡儆猴、杀一儆百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这样的教育不是愈合伤口,而是撕裂伤口,不是教育学生,而使让学生仇恨老师。大而言之,仇恨社会。因为我们一个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在一些学生内心留下痛苦的记忆,也许留下仇恨的种子。《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禁止教师体罚学生,侵犯学生的人格。所谓“杀鸡儆猴”做法是违法的。教育者不仅不能把犯错误的学生看成鸡,更不能杀鸡,杀给猴看更不能做。

  我最近晚上在看《平凡的世界》电视剧,该电视剧中一个人物叫郝红梅,在高中毕业之时,为了给同学们送礼物,郝红梅在供销合作社买了几条手绢之后,又趁售货员不注意伸手多拿几条,被转过身来的售货员当场抓住了,被关在供销合作社的后院。这件事对郝红梅的一生影响很大,可以说改变了郝红梅的人生轨迹。在我们学生教育中也仍然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试想,电视剧中的例子发生在十年文革之中,可以说没有什么奇怪,但如果发生在现代的学校教育中,又叫人们怎样想?所以,我们教师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多站在犯错误的学生的立场想一想,多角度思考,这样我们就“懂学生”了,就能很好地处理问题。要不,我们本来是处理问题的人,解决问题的人,结果我们又与犯错误的学生发生矛盾,产生新的矛盾,又让其他人处理我们与学生之间的新问题。这样做的结果使问题升级,原来的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

  所以,老师不恰当的做法不仅击碎了自己教育的初心,也伤害了学生和自己。试想,一次外出上网、一次顶撞老师、一次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等错误,与离校出走,把生命置于危险之中的幼稚学生而言,这些的错误又算得了什么?当然,这里不是纵容学生犯错误。学生犯错误需要惩戒,但必须思想引导在先,需要老师“懂学生”。学生之所以这样极端,是由学生生理、心理还不够健全,学生犯错误有其客观必然性。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尊严、人格看得很重,甚至比生命更重要。这个领域不允许教师挑战。教师懂得学生成长规律,予以尊重,并按学生成长规律教育学生,将会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在学生犯错误时,老师应给犯错误学生以充分地尊重和人格尊严,就能形成民主和谐解决问题的氛围,犯错误学生将会主动打开自己心扉,讲明事实经过,积极承认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因势利导,分析问题,提出措施,教育效果甚好。

  记得去年,在我的班里先后发生了两期学生考试作弊的事件,但我都圆满解决。现在两位学生学习刻苦,学生成绩有了较大提高。以一件为例。我们班的一名学生考试作弊被监考老师抓住,并告到我这里。我说我知道了,我要求这位老师不要再告诉别人和学校,我向这位老师承诺保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自习课时,我把这位学生叫出教室,问及是否考试作弊?当时该生很害怕,嘴里吱吱呜呜。这时我开口了。我说:你作弊说明你看重成绩,对成绩很向往,你比起对考坏考好无所谓的学生而言,你比他们强。说到这里,该生战战兢兢、惴惴不安的神态顿时消失。她原本以为我要狠狠批评她,叫家长那是必然的,还会上报学校给处分。我的话一出,该生先是惊讶,后是眼泪夺眶而出,非常后悔自己考试作弊。在此基础上,我加以引导。我说:想得高分,人之常情,但你采取的方式方法是不对的。该生不断点头。我又说,你的学习基础比较差,老师很理解,但老师愿意帮你战胜学习上的困难。说到这里,该生很高兴地接受了我的建议。我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这个学生只要学习上有小小的进步,我都会给予充分的肯定。有一次,这位学生感冒咳嗽,咳得很厉害,但仍然坚持学习。我第二天早读从家里带了一小瓶蜂蜜,悄悄地放在她面前。孩子很感动,给她妈妈说了,她妈妈专门打电话表示感谢。从那次谈话之后,这个学生就像变了一个人,学习很努力,每次考试,学习成绩都在进步。作业认真,多次受到老师们的表扬。

  同样的错误,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大相径庭。何也?关键在于老师是否“懂学生”。不懂学生,就不会站在犯错误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办事情;不懂学生,就不会知道犯错误学生最需要什么;不懂学生,就不会知道简单地处理学生将会带来怎样的严重后果。不懂学生,将在“严”是“爱”的驱使下,导致学生叛逆,与老师对着干,甚至以结束自己性命为代价。老师真正爱学生就必须读懂学生,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理想追求、学习基础、家庭环境、身心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研究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做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促其成长。老师“懂学生”是指导学生成长的先决条件,不懂学生的“爱”,将会违背学生成长规律,其结果事与愿违。正如李镇西所说:爱同样可以伤害学生。为此,我们老师一定要懂学生。

  时代发展,教育改革,我们要继承优秀的合乎教育发展理念、方式方法,同样摒弃违背教育固有观念、方式方法。懂教育、懂教学、懂学生是教育者的天职,是教育者的最高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