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说
1、西欧国家
仅仅在于传播古典人道主义价值观的观点是不全面的,教材只选名家名篇是不适当的。
语文课不是一门知识课,不应该成为一门记忆课,而是一门口语、笔语表达和思维训练课。
扩大阅读范围,凡社会上流行的阅读材料都应让学生有所接触。
2、美国
把报纸、杂志、各种单行本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把路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目等都作为教材。并进行单元教学,甚至称为“生活单元”。但比较忽视系统知识的教学,导致学生基础知识贫乏,缺乏起码的读写能力。
3、日本
“以生活为中心”——“以系统学习为中心”——“以探求为中心”
“思考能力、想象能力、语言感觉”
4、前苏联
发展学生的心理能力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础,成分估计学生的语文学习潜力,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注重语文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能力;根据学生的语言发展年龄特点来安排语文饿内容;注重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国外主要特点:
1、教学观念——语言的实际运用与文学熏陶
2、培养方向——智力发展与个性发展兼容并蓄
“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
“要写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每篇文章都变成有个性、有内容、观点鲜明的力作。”
3、教材编写——分科、综合并存,有综合发展的迹象
有按照“阅读理解”、“说写训练”、“语法知识”等大板块编写的,层递衔接、循序渐进;综合型
有按照思想教育和语法系统的题材划分单元;分科型
从认识的一般规律来看,认识发展遵循这样的基本顺序:
由对事物整体的笼统认识——对事物细节的认识——对事物结构的认识——在更高层次上的认识。
综合型——提供对事物结构的认识材料
分科型——提供对事物细节的认识材料
4、训练体系——主题依然是阅读中心与写作中心
5、阅读教学——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紧密结合
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到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发展道路以后,似乎出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心得整合趋势。
对于能力的研究,由原有的单一化研究转向结构化的整体研究。
6、写作教学——文体训练与能力训练互相补充
各国在写作教学上都自己的特色。整体趋势:
(1)小学出现写作教学提前的倾向;
写作是语文水平的杠杆,有利于把消极词汇转变成积极词汇,与阅读教学同时进行,能相得益彰。
(2)注重实用,与现代社会交际相适应;
(3)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
(4)写作训练与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要同步。
西方国家语文课程发展的三种模式:
1、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古典模式
2、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模式
由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开始,逐渐走上加强基础和文学教育的道路。
3、以日本为代表的东西方混合模式
殊途同归——语言与文学、语言实际应用与语言规律、语文教育的近期效果与长期效应的高度融合的道路
以下摘录英国改革过程中的新观点: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引起了教材与教法的巨大革新。选材不再是“一流作品”,只要是“帮助学生生活”也可入选;视觉性材料越来越多,教师还有大量照片、文摘、剪报、动画、幻灯片、录音、录象带等备用;语文范围不断扩大——一些从传统看来不属于语文范围的内容,主要是社会学科的有些课程,也纳入了语文课的教学,要建立一体化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革新论者认为认知是活动,如何迅速地阅读和处理复杂的资料最重要。创造性写作,反对按提纲发展、反对命题作文,反对把成人作品作为儿童模仿的对象。
改革结果:政府报告针对革新派与传统派的争执讨论,采取“不一尊”的态度:
-
“个人发展观”,着眼于学生,强调语文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
“学科交叉观”,着眼于学校,强调语文课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是其他学科传授知识的工具
-
“成人需要观”,着眼于学校以外的交际,强调世界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语文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适应成人社会的需要
-
“文化遗产观”,强调语文课有责任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化遗产
-
“文化分析观”,强调语文课的作用是帮助学生以批判的眼光来认识他所处的世界和文化环境,学生应了解信息传递的过程,学会透过传媒的表象抓住其实质性的内容。
三大特点:时代性、现实性、主观能动性。
举例:“动物的权利”一节(探究)课
《在百货公司》的话剧,其中一位学生根据《威尼斯商人》改写,把现代办报的种种手法跟莎剧的时代背景、内容结合起来了,用电脑编辑。
对“听说”能力的重视:
正式宣称:听说能力是儿童成长中压倒一切的中心。
如一节语文课:
-
学生练习本上有表格形式比较本校和以前学校的优劣
-
推荐一名学生做辩论主持,双方分别三名最激进的学生作为辩论手。
-
辩论。台下学生可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对辩论双方进行诘难、反驳。教师坐在台下也可发言,主要是引导向更深的层次。
-
最后,教师要求根据辩论的内容,写一篇《怎样才是高质量的学校》的作文。
两种口语的观点:一是日常交际,只跟交谈对象有关,不需要用精确的方式传递什么,不能以明确与有效来评判;另一种是事务性交际用语,有明确的焦急目的,信息的内容也更加重要。不是所有儿童都能自发地掌握口语所需要的各种形式。
教师必须具有的新式语法概念:
-
能够描述在使用中的活语言的
-
包括语言中从句法到文章的组织各个部分的
-
能描述口语和书面语中大量的区别的
-
作为更广泛的语言学习的一部分的
涉及现代语言学的话语分析和功能语法,可见语法学习不仅是结构分析,更重要的是意义和功用。
文学的教学——“阅读与反应”法
反映性试题,如改写体裁、增加结尾、从某句展开情节等。
令人惊讶的方法:地图法、家庭谱系法、广告法、插图法、分配角色法、新闻发布法、日记法、变换人称法、通讯法、蜡像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