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谱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2017-01-26 11:33:50)
标签:
教育 |
分类: 资源共享 |
提起记忆,我们很快会想到那条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是一条古老的曲线,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1885年(距今131年!)提出。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后来他将这种现象用曲线的形式表现出来。
根据这个规律,人们开始寻找维持记忆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后立刻复习,有助于保持记忆。因为根据这条曲线的描述,遗忘总是先快后慢;再就是经常性地重复记忆,直到记忆巩固。
这些知识都是人们熟知的了。可是,实践中真的有效吗?
实际上依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复习是很难执行的。
抛去个人执行力的问题不谈,我们说说为什么难以执行。
1.复习的时间有限
当大量的知识需要记忆的时候,每个知识都要进行多次的重复,学习的内容越多,复习要用的时间也就越多。而且越来越多的复习任务将挤占新知识的学习时间,最后让人不堪重负,不得不放弃。
2.认知资源有限
根据理论,复习次数越多,复习单个知识点的时间越短。然而不同知识点的复习需要学习者在任务间切换,这将耗费认知资源,造成效率低下。这也是很多人没有能坚持下来的原因,过程太繁琐。
首先,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是艾宾浩斯在实验室中经过了大量测试后,产生了不同的记忆数据,从而生成的一种曲线,是一个具有共性的群体规律,并不代表每个个体的记忆规律;另外,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描述的遗忘过程主要是无意义信息的遗忘规律,对于有意义信息的遗忘规律并不这样简单。
4.容易让人误解记忆的本质
我们一般人心目中的记忆,大概就如同写在沙滩上的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模糊掉。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就给人这样的印象。但从最新的研究成果来看,这个印象是错误的。真正的记忆—遗忘过程比这复杂得多。
最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对部分记忆规律的描述,对我们真实学习情境下的记忆来说,指导作用有限。
下期子韬专栏将向大家介绍关于记忆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提升记忆效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