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本研修研讨的四个原则是什么?

(2016-08-23 07:59:27)
标签:

教育

分类: 资源共享
建立"学习共同体",让教师作为教育专家相互合作、共同成长,校本研修是重要的途径之一,看佐藤学的实验学校是如何开展教研活动的。

教研活动四个重要原则

要创造一所大家共同学习的学校,最难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教师必须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打开教室的门,让所有的人进去学习。通过教学和范例研究,教师们构建共同学习的同事关系。在日本的"学习共同体"学校,一年至少有100场~170场授业研究会,每个教师每年至少要打开一次教室的门。构建"学习共同体",不是只关注一个教师,而是要所有教师都参与。

在课例研究中,我们重视课后的研究甚于课前的研究。我所推进的构筑"同僚性"的校本研修的研讨原则有四个:

第一,研讨的对象不是放在"应当如何教"上,不在于教材的解释与教师的技术,而是基于课堂的事实-"儿童学习的成功之处何在,失败之处何在"。
教学研讨的目的不是让"教师露一手",不是为了创造"优质课",而在于"学习关系的创造"与"优质学习的实现",在于保障每一个人的学习得以实现。

第二,观摩者不是"对执教者建言",而是阐述自己在观摩了这节课之后"学到了什么",通过交流心得来相互学习。
一般而言,教师并不善于学习,特别是不愿意向同事学习。教师们要尊重各自的工作,形成合作探讨的关系。

第三,为了激活校本研修,我们应当设定一个人人必须发言的规则,以实现不同教师的多元声音的交响。
沉静的教师的坦率见解是无比珍贵的。主持人要保障任何一个教师发言的权利,引出尽可能坦率的、有真知灼见的发言。主持人若把精力专注于聚焦话题、归纳讨论,往往会使研讨的内容流于僵化和浅薄,以"不凝练"、"不归纳"作为铁的原则来主持研讨会是最理想的。

第四,倘若要在一所中小学里举办上百次的课例研究,那么就必须以儿童与教师的学习为中心,大胆地精简学校的组织运营,不让教师被本职工作之外的杂务与会议纠缠住。
为什么参与课例研究的教师不对执教者提出意见和建议,而只讲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

佐藤学认为,现在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问题很多,往往是形式主义、走过场。这是为什么?是因为研修变成了评价-课上得好或不好,评价话语太多了。

教师都怕公开自己的教学以及别人批评自己的教学,这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在传统的教学研讨中,执教者与观摩者之间形成的"观摩-被观摩"的关系是单向的权力关系。观摩者无论是外行还是资深教师,都处于类似法官那样的权力者的地位,都能说出"充足的意见",而执教者对评判是毫无防备的,只能处于唯命是从的境地。只要这种权力关系不消弭,教师们在校本研修中的相互学习是不可能的。

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简单地说一节课成功或者失败没有意义。真正懂教学的人是不进行简单评判的。我听了一万多节课,只研究事实,而从不评判。我们的任务是抓住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例如:学生是否真的都明白了?哪些方面学生还不知道?对此教师做出了什么判断?为此,我们在实验学校对每一节公开课进行录像,课后组织教师反复看录像。大家畅所欲言,畅谈自己学到的东西。我认为,这是一种真正的教学研究。这种教学研究方式不会让教师处于一种警惕和紧张的状态,而是放松和学习的状态。教师们非常欢迎这种方式,就会产生特别想上好课的欲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年在实验学校举行上百场公开课,都会令教师达到痴迷状态的原因。

我一直认为,各种教学法之间不是对立的,应是彼此尊重的,这样才能呈现教学的多样性。我们很难说哪种教学方法比哪种更正确,只能说哪一种更适合于哪一类教师。

校长应该如何做,才能让教师心无旁骛地实现专业发展?
在日本,最后坚持下来一直做教师的只有40%,很多教师对自己、对学校不再抱希望,对教育行政部门也失去了信心。我认为,教师们要想清楚真正想要的教育的模样,不需要的球,接了,就轻轻放下,别理它,要把力量放在孩子的学习上。

在学校内部,校长推进"学习共同体"建设,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少则多。多则流于表面。与其泛泛地、肤浅地让学生学习一些包罗万象的内容,不如学习一些深入学习本质的、精练的内容。二是简则优。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作为学校管理的主线,尽可能将课程与管理简约化,给教师们腾出研究的时间。三是小则精。彻底精简学校组织,以便让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从事教学的研修与课程的开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