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制度下的应对策略
(2016-04-23 07:50:0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论坛 |
新高考带来的第一个变化:孩子们有了更多选择
▲1. 生涯规划,宜早不宜迟
比如说某位同学物理成绩或者化学成绩很好,生物成绩一般,但是他的历史成绩又很好的话,如果用现有的考试模式,他的选择只能是:硬着头皮去把生物拿下。
很显然,新高考文理不分科,7选3(浙江模式),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
其次,孩子们有了更多选择。高中3年,其中有2年,什么时候参加考试,考什么,学生是可以有选择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自己。这是对学生人格最大的尊重。
从学校来讲,有这几件事是一定要做的:
就学生而言,他要开始思考,我的优势是什么,我的兴趣是什么,我未来愿意从事的职业方向是什么。
而学校也因此要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做相关的指导,让他们了解大学的专业,社会的职业。
▲2. 由学什么考什么,到“一人一表(课表)”
这在曾经是一种奢望,但现在已成为现实。
▲3. 分层、分类、分项,做好计划
分类。“选择”作为高考方案的基本逻辑点,倒逼着学生“小鬼当家”,通过走班选科找到自己的学习和成长通道。
以前我们只有文科、理科两大类。现在我们7选3,有35种组合。
新高考带来的第二个变化:教师面临双重挑战
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有没有学生选你,教师面临着双重挑战。
自由选师后,究竟是什么样的老师受欢迎?有没有学生愿意走进你的课堂?这对老师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成长。
目前,我们这么长时间观察下来,学生最喜欢以下几类老师:
第一类,有实实在在的干货,又特别爱护学生的。
第二类,充满青春的活力,有热情,颜值高的。
第三类,有自己独特人格和气质的。
在这里,也给所有校长们三个建议:
▲把课程理顺——我们经验是,把必修与选修打通,把国内与国外对接,把线上与线下互动。比如我主张用必修带选修,用大学先修课程带动学生学科课程。
▲把平台理顺——重点即为四个“+”:互联网+、自创体+、俱乐部+、大数据+。
▲把教师队伍理顺——这一点每个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再考虑做法。
后一篇:为什么中国人没教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