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分类: 教学设计 |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考纲内容 |
要求 |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
Ⅱ |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
Ⅱ |
考纲要求 |
三年考情 |
考点等级 |
考点关联 |
|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Ⅱ) |
2013·全国新课标I·T5; 2013·天津·T3;2013·四川·T6; 2013·江苏·T26;2012·天津·T9; 2012·安徽·T30;2011·江苏·T26; 2011·全国·T32;2011·天津·T9; 2011·广东·T26、28;2011·福建·T4; 2011·山东·T26;2011·海南·T21; 2011·江苏·T29;2011·安徽·T29; |
|
一级 |
光合作用 细胞呼吸 种间关系 生态工程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2)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3)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4)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5)能量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
(7)散失途径:呼吸作用,包括各个营养级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8)能量散失的形式:以热能形式散失。
(1)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2)在各营养级中,能量的三个去路: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②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③被分解者利用。
(3)概括能量流动的特点
①单向流动: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②逐级递减: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
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
易错警示 能量流动中的2个“比较”
(1)生态系统中同化量和摄入量的比较
同化量为每一营养级通过摄食并转化成自身有机物的能量,摄入量是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它实际上与上一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一样,属于未被利用的那部分能量。
(2)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的比较
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其计算公式为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
能量利用效率: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因此食物链越短,能量利用效率越高;同时,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能量利用效率越高。
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相关计算
(1)已知D营养级的能量为M,则至少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M÷(20%)3;最多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M÷(10%)3。
(2)已知A营养级的能量为N,则D营养级获得的最多能量=N×(20%)3;最少能量=N×(10%)3。
如在A→B→C→D中,确定生物量变化的“最多”或“最少”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
(2)生物间的取食关系越简单,生态系统消耗的能量越少,如已知D营养级的能量为M,计算至少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应取最短食物链A→D,并以20%的效率进行传递,即等于M÷20%;计算最多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时,应取最长的食物链A→B→C→D,并以10%的效率进行传递,即等于M÷(10%)3。
(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2)
(3)分析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CO2。
②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4)概括物质循环的特点
①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
②往复循环,重复利用:物质可以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易错警示 与物质循环有关的2点提示
(1)物质循环的“物质”和“范围”
①参与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②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而不是具体的某一生态系统。
(2)碳循环及存在形式
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以CO2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③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巧辨图形判断参与碳循环的四种成分
完善该实验的探究案例
实验假设 |
案例1 |
案例2 |
|||
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
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
||||
实验设计 |
实验组 |
对土壤高温处理 |
A杯中加入30 |
||
对照组 |
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 |
B杯中加入30_mL蒸馏水 |
|||
自变量 |
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 |
土壤中微生物的有无 |
|||
实验现象 |
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 |
A |
A1 |
不变蓝 |
|
A2 |
砖红色沉淀 |
||||
B |
B1 |
变蓝 |
|||
B2 |
不变色 |
||||
结论分析 |
|
|
注 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
易错警示 对空白对照实验的理解:空白对照指的是不对实验对象做任何处理,但是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是相对实验组而言的。实际上对照组还是要做一定的处理,只是不加实验组的处理因素,或者说相对于实验组而言,除实验变量外,其他的处理与实验组完全相同。空白对照能清晰地对比和衬托出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强说服力。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答案】D
【解析】光合作用使无机碳转化成有机碳,促进了碳循环。因为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是不会循环利用的,光合作用不能促进能量循环,所以A错误;细胞分裂仅使细胞数目增多,但不能使细胞专门化,细胞专门化是通过细胞分化实现的,所以B错误;主动运输使细胞选择性的吸收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而不是使膜内外的物质浓度趋于一致(该过程通过渗透作用实现),所以C错误;细胞凋亡是细胞的程序性死亡,是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对生物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环境稳定有重要作用,所以D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细胞分裂和分化、主动运输及细胞凋亡等生命现象理解程度。
3、(2013年四川卷T6)(6分)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的种群密度会下降
【答案】B
【解析】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人和害虫都属于消费者,防治稻田害虫,能增加稻田的产量,并不能提高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正确;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导致卷叶螟的数量下降,拟水狼蛛捕食褐飞虱的数量增多,短期内褐飞虱的种群密度会下降,D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有关内容。本题以农田生态系统为背景,考查了与生态系统相关的多个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4)营养结构(食物网或食物链)
(除标明外,其余每空1分)
1.一轮复习多联系学生实际,重在授予学生方法和思维。
2.抓住教材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但不可拘泥于过教材。学生应自主梳理知识框架,教师重在难点透析。
3.考点式复习,一点一练,充分体现对位训练,及时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