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案例:爱,伴我们成长
(2016-12-28 15:47:19)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案例 |
爱,伴我们成长
宜川中学初中部
初为人师,总有一些忐忑。望着一张张稚气未脱的面孔,抱着大干一番事业的豪情投入工作,逐渐了解班里的每一个学生。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初一学生,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我应该怎么办?是严惩不贷还是以宽容之心去引导?是带着面具和他们相处还是用心打造师生关系?我们班学生赵艺茗蜕变让我明白:老师对学生所犯错误的宽容,是沟通师生之间情感的桥梁,是学生德育规范内化的润滑剂,是师生关系升华的加速剂。宁怡欣的转变让我明白:只有敞开心扉和学生交流,用心去编织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让爱蔓延班级的每个角落。刘一博“内心的呐喊:不要忽视我,否则我会很危险的”,让我懂得把注意力转移到那些被遗忘的中等生身上。
【案例一】 用宽容和尊重收获精彩——赵艺茗由内向到自信的蜕变
她默默地坐在教室,总是低着头,从来不多说一句话,她叫赵艺茗。开学以来我对她并没有太多地关注,只是根据入学成绩挑选小组长时注意到她成绩不错,所以把她选为行政组长。那一周轮到她们小组打扫教室卫生,教室里面出现了不少问题,于是我问她怎么回事,她紧紧地咬着嘴唇,好长时间都没说出一句话,只是低着头,一副愧疚的样子。我只好把其他组员叫过来了解情况,这时才知道,原来她是如此内向:在学校没事几乎不开口,给组员布置任务都是写在纸条上,导致他们组内交流和配合不够,打扫教室时才会出现问题。经过几天地观察,我觉得她没有当组长的能力,就把她调到别的组当一个普通的组员。
可问题慢慢地出现了,周一早上升旗她迟到了,还不给我打电话,后来家长给我说她害怕,不敢给我打电话。等她来到学校以后,我还没开口她的眼泪不停地流,这件事之后,我发现这个学生需要的是宽容和尊重。所以我没有批评她,只说下次不能再迟到了。不料她又迟到了,我依旧没有训斥她,只是罚她擦黑板一周。因为迟到这件事,我开始观察她,我发现她是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学生,只是性格内向,非常胆小,三番五次地迟到是因为刚开学不太适应,没能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我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她本身是一个严以律己的人,只是缺乏胆量和自信,我应该给她适应环境和找到自信的机会。但没想到的是,她再次迟到,这让我有些冒火,还没等我开口训斥,她就主动给我说:“老师,我会自己罚自己,以后绝对不会再迟到了。”这两次的宽容让她对我很愧疚,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她在周记中这样写道:“老师,对不起。我多次迟到,您从来没责备过我,我感到非常羞愧。我知道您一直对我有些宽容,犯了错误,如果是别的同学,您一定不是像对我这样用温柔的话语进行教育。我以后一定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您也要对我严格一些,让我更快地提高自己。”
从这之后,她确实再也没有迟到过。但是她还太胆小,我不止一次地告诉她:要大声说话,抬头挺胸。你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你需要自信让自己的优秀绽放地更绚丽。你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这样才会成长为一个全面的人才。
第一次月考换了组之后,他们组的组长赵俊龙有些不踏实,我就让她协助组长管理她们组,在这个过程中她的胆子越来越大,性格也有所转变。直到有一天我问她:你觉得你现在有能力管好你们组吗?她非常肯定地告诉我:有!而且接收了我们班最调皮、最难管的学生王帅到她们组,她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我觉得王帅太不尊重人了,我一定要让他知道怎样尊重别人!这让我对她的看法又有了改变,我看到了她性格中的坚韧和魄力。她不再是那个总是低着头,不敢大声说话的柔弱女生了,现在的她,带领着第五组不断前进,是一个有魄力的领导者。我看到了她的优秀,她绽放着自信的优秀。看着她一点点的蜕变,一点点地成长,看到自信之花在她身上开得如此灿烂,我无比欣慰。我们之间也超越了单纯的师生关系,已然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回首我和她相处的过程,如果当时我对她的态度不是宽容,而是严厉惩罚,对于她这样的性格绝对是一种摧残,她会更害怕这个环境,不会有现在这样灿烂的笑容。通过对这个学生的教育,我自己在反思:作为学生,尤其是刚到一个陌生环境的初一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学生犯错不是大逆不道,也不是洪水猛兽,更不是不可饶恕的。有时候,犯错误的人自己也意识到了,只是需要一个改错的机会或者一个成长的台阶。所以,面对犯了错的学生,我们要摆正心态,冷静思考,学会用宽容和尊重对待学生的错误。在教育犯错的学生时,应该更多地考虑这样做是否会给学生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是否能让她真正地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是否能让她心悦诚服地改过。更应该创造机会,让犯错的人勇于主动认错和改错。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我相信宽容是一种真正的爱,是一种崇高的教育境界。
【案例二】用“心”编织和谐的师生关系
——宁怡欣由“排斥”到“融入”的转变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
刚见到宁怡欣时,我觉得她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她不似外表看起来那样乖巧,她的一言一行中透露着些许独有的叛逆。通过她组内的学生,我对她的情况更加了解:平时作业完成不好,桌面乱、抽屉乱,在教室里追打,与组内学生发生矛盾。
于是我决定和她沟通一次,在我们沟通的过程中,她泪眼婆娑地告诉我:老师,我不想在这里待了。这让我很惊讶,在我看来,她应该享受这里的学习生活,享受别人没有的一切,但她的想法出乎我的意料。我问她原因,她说:在这里我没有朋友,没有好朋友和我一起玩。我明白了,她还没融入这个环境,还没在新的环境中找到新的朋友。我心想:这不是问题,过一段时间,等她和其他同学相处的时间久了,自然就会有新朋友了,所以她的这件事我就没放在心上。
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错了,她的事似乎刚刚开始。每次组长、学科长、班长在汇报情况的时候都会出现宁怡欣的大名,这让我把视线重新放到了她身上。我还是想再给她一些时间,让她找到自己的朋友也许会好一点,并没有往别的方面想。观察了几天之后,我决定再次找她谈话,这次谈话的内容就是怎样在新环境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朋友,我觉得这对她来说非常重要。她告诉我,她觉得在这个班里没有一个人能和她成为真正的朋友,包括现在和她玩得比较好的窦妍,也由于性格太相似而经常吵架,她没有归属感。这让我也有些失落,我们共同走了这么久,还有人不想在这个班里待,我在反思是不是我管理得不够好?进一步谈话之后,我才算真正地走入了她的内心,原来我只看到了表面。她不愿意和学习好的学生交朋友,从心底里排斥这些人,觉得她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我看到了这个倔强的女孩内心深处的自尊,她怕别人伤害她的尊严。我告诉她:朋友分很多种,有的可以陪你尽情地玩,有的可以高谈阔论,有的却能帮助你不断成长,比如王妮,她对你的帮助有多大你很清楚,难道你不想和她成为朋友吗?她学习好,但是她伤害过你的自尊吗?她摇头并告诉我,她明白了,她会慢慢发现适合于自己的朋友的,也会慢慢适应这个环境的。我总算放心了,通过这件事,我对她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她需要的事用心交流,需要有人来重视和尊重,而不是大声呵斥。
期中考试过后,年级上评选星级学生,她担任生物课代表很尽职,尽管犯了不少错,但是我觉得她需要鼓励,需要有人给她肯定,于是把她评为“优秀学科长”。过了两天,意想不到事情发生了,她的组长告诉我,她把荣誉证书和奖励的参考书全撕了。这让我有些生气,就对她说:你是不是太不懂事了,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也不想想老师和父母的一片苦心,只顾自己一时解气。当我问她为什么撕荣誉证书时,她的回答依旧让我惊讶,她说:我还是不想在这里待,我觉得我做得不够好,我不想让别人觉得我是因为我爸才得到这个荣誉的。
我小瞧她了,原本认为她该享受的东西却成了她的负担,我还是没能完全了解她的内心,她对我也有点防备。原来,她在食堂与别的班的男生追打,我们班一个男生制止她时发生了矛盾,就说了一句:别以为你爸是主任我就怕你。所以她撕了荣誉证书。她叙述时委屈的模样使我不再生气,我开始想和这个有点叛逆的小女生做朋友了。还记得她曾这样写道:我本是一只快乐的小燕子,现在就像被关在笼子里一样,再也不能飞翔了。我体会了到她对自由的渴望。
于是我决定,要用我和同学的力量感化她,让她找到在这里学习的快乐。我告诉她:当一个人无法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时,就要试着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所谓“适者生存”就是这个道理。其实班里有很多值得你交的朋友,包括我在内。我都工作了,可以说有自由了,但我并不自由。我家不在这里,我也非常想我的朋友,想周末的时候一起去放松。但是客观事实不允许,我只能慢慢地适应,适应没有朋友的日子,想办法在新的环境中结交新的朋友。因为我无力改变这种情况,我就要去适应。我们俩可以说是同病相怜。这一次谈话,比先前几次都深刻,因为我们都敞开了心扉,像知己之间的谈心,我说:你看,在这里你有我这个朋友,我们还一起哭过。你可以把我当老师,更可以把我当朋友。我们两一起用心编织独属于我们的师生关系。之后,她自愿戴上了星级学生的徽章,她说:我要用实力证明这个荣誉是名符其实的。
这之后,她确实改变了很多,行为习惯开始规范,上课的状态好了很多,多次受到科任老师的表扬。在第十七周主题班会上,她这样说:虽然我还是不太适应这里,但是我绝对不会再退缩,我不会让父母和老师为我担心了。我很感动,是的,这个任性、有点叛逆的小女孩成长了,她不会再说我不想在这里待了,她接受了这里的一切,融入了初一6班这个积极向上的大家庭。我们两共同用心编织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将会继续蔓延到初一6班的每个角落。
对宁怡欣的关注使我明白:要想让学生有所转变,必须深入学生的内心,“拉近了心,一切都近了”。要从学生的成长和终生发展出发,放低姿态,用心去关爱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她们,从而塑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用心编织和学生的关系,学生才可能和你成为朋友,才会充分流露自己的心声,将自己的一切毫无防备的展现给你。这样便有利于有针对地点拨和指导,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呵护,就会听其言,信其道,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只有从心灵入手,用爱浇灌学生的心灵之花,教育这颗大树才会茁壮成长,直至参天。
【案例三】播散阳光,让遗忘之花绽放——有感于刘一博内心的呐喊
一个班级里有少部分优等生,少部分后进生,大部分是中等生,而我们最容易遗忘的就是中等生。抓两头、促中间好似教育圈不成文的规则,即通过培养优秀生和转化后进生来触动、促进中等生,以带动整个班级的发展。其实中等生就像馅饼里的馅,上下被优等生和后进生包裹着,组成了班级里被忽视的“灰色群体”。在陈述前两个案例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刘一博,赵艺茗是班里的优等生,宁怡欣是典型后进生,而刘一博是不折不扣的中等生。如果我对他的关注能更多一些,我对他不那么放心,他也许不会如此大胆地放纵自己。
刘一博是我叫家长的第一人。开学第二周,我检查语文练习册时,发现有几个人没做完。我就把他们叫到办公室询问原因,问到刘一博时,他说自己做完了,我说那你把你的拿上来让我检查,这时我看到他眼睛里闪过一丝犹豫,但还是下去拿了。检查那本练习册时,我就留意了一下。结果发现练习册封面上有用橡皮擦过的痕迹,这时我便起了疑心,问他练习册是不是自己的,他很坚定地告诉我“是!”我再看看封面,到教室一问,王博伟说刚才刘一博把他的练习册拿走了,这下真相大白了。刘一博不但用别人的作业冒充,而且面不改色地欺骗老师,我从心底觉得这个学生品质有点问题,再加上家庭作业总是不完成,就把他妈妈叫到了学校。
经过和家长的交流,才发现这个学生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迷恋网络游戏,我终于找到他不完成作业的根源了。但在这一过程中,他的认错态度很诚恳,他妈妈也说要给他断网,好好监督他,这让我放心了不少,也就忽略了他撒谎这件事。从这以后,他的表现还可以,上课也比较积极,于是我把他列入了中等生的行列,相信他经过这件事后会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即使偶尔有作业完不成的现象,我也只是让他及时补上。有时候给家长打电话,家长也说最近监督的比较紧,他的状态还可以。第一次月考和期中考试成绩属于中等,所以我选择了相信他,相信他已经是一个可以放心的学生了。
可是这件事发生之后,我才意识到我被他的表象蒙蔽了,我确实疏忽了看似表现良好的他。
第十九周周一早上,他的组长告诉我,刘一博的家庭作业一个字都没写。我顿时觉得他的问题是不是反复了。就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原因,他说:这周我妈去西安看我姐了,我就不想写作业。我接着问他没写作业都做了些什么,他说看电视、看小说,我还是相信了他。结合他最近的表现,我觉得有必要再次和他家长交流了。没想到他哭着求我说:老师,不要叫我家长,我今天一定把作业补上,我觉得我妈一天上班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不想让她担心。这句话让我很动容,我觉得他也许就是不爱学习,自觉性差,却是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我再次选择相信他,再给他一次机会,让他第二天早上把所有的作业都补上,他非常坚定的答应了。
第二天早上,我询问他的情况,组长说他每节课都打瞌睡,还有生物作业没写完。我问他昨天晚上写作业写到几点,他说写了一晚上,他妈妈还陪了他一晚上。那天还有几个有问题的学生,就没来得及和他以及家长交流,只是给他叮咛了几句,这就是我的疏忽。星期三元旦放假,星期四早晨语文课时,他的学案还是一片空白。我觉得对他不能再容忍了,让他给家长打电话,他也很痛快地答应了。再次和他家长交流,才得知他周一晚上根本没回家,他给家长说是张博爸妈不在家,他在张博家住的。我把张博叫来一问,结果可想而知,他撒谎了。这时候他又改口了,说是去了一个叫杨博的家,是他六年级同班同学,现在西郊中学上学。我摸准了他的思想,他要找一个我没办法当面对证的人。那我就让他没有再撒谎的余地,让他妈妈带着他去杨博家,看看杨博这个人到底存在不存在。
这时候他还是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带着他妈妈在城小巷转了一圈,随便敲了一家人的门,很明显不是杨博家,他的谎言终于编不去了,和他妈妈回到了办公室。我这件事情的经过让我很自责,如果我再多关注他一些,他会不会能少去几次网吧?,事情的来龙去脉终于清楚了,他骗了所有人。上周六他妈妈一出门,他就去了网吧玩游戏,直到才晚上十点回家。周日早上他爸爸一出门,他又去了网吧,下午四点多打电话问我:今晚停电,我在我表哥家,晚上用不用上晚自习?我告诉他先去学校再说。可事实是:他在网吧随便找了一个人借了电话,等学校把所有学生都放了时,他继续去网吧,直到晚上九点多回家,以至于周一早上什么作业都没完成。周一晚上他没回家也是去网吧玩游戏,玩到凌晨五点才开始写作业,所以周二早上上课才会打瞌睡。周二晚上又去了网吧,周三放假一天也是在网吧度过。回想他这一系列的行为,既骗家长,又骗老师,这都是游戏惹的祸。他编了一系列的谎言来掩饰自己的错误,也用自己的杀手锏——“哭”蒙骗了我。我想我不能再心软了,如果现在不让他改掉撒谎的毛病,以后会犯大错的。和他妈妈商量之后决定让他回家反思几天,让他认识到这次错误的严重性。
这周周一下午,他来到学校,写了一份深刻的反思和保证书。他告诉我,他这几天都在他爸的厂子里干体力活,才觉得学习是多么轻松,才体会到学习的好处。如果不好好学习,就没办法养活自己,更没办法养活养育自己这么多年的父母。他决定痛改前非,好好学习。
至于他今后的表现怎么样,我定会随时关注。
这件事之后,我深刻地反思自己:他之所以能这么大胆地骗我,也许是因为在他心里,我根本不会过多的关注他,所以他钻了这个空子,才敢一次又一次的撒谎欺骗我和他的父母。在我看来,对中等生的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大。我觉得他们能管住自己,遵守纪律,不犯大错,只是在学习上比优秀生稍逊一筹。是他让我意识到,其实中等生更需要关注。中等生并不是一个稳固的团体,它是经常变化的:一部分学生,如果正确引导,积极关注,再加上他自己的刻苦努力,就会转化为优等生;而一部分学生如果关注和引导不够,长期遗忘在角落里,他们的学习就会松懈,自觉性下降,就会向反方向发展,沦落为后进生。刘一博就是典型的例子。今后的教育中,我一定吸取教训,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沐浴爱的阳光。面对中等生时,时刻提醒自己“不抛弃,不放弃”,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引导,让这些被遗忘的花朵也能在阳光中舒展自己年轻的蓓蕾,尽情地绽放。
以上是我担任初一6班班主任期间有感于学生转变的案例,经过这半学期的探索,我认为德育工作最不能缺的便是发自内心的关爱。我们面对的是渴望认同、渴望呵护与关爱的稚嫩的心灵,我们一举手一投足,一个信任的目光,亦或是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滋润,行为上的激励,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对学生的关爱犹如师生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更如涓涓细流,能进入学生的心田,滋润着它们茁壮成长。老师胜似妈妈,要用母亲般的细腻与慈爱,关注学生的成长,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捡起那些被遗忘的花朵,用心浇灌,让每一位学生都沐浴在老师的关爱中,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