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上)
(2017-09-12 09:54:40)分类: 浙江戏剧史稿 |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又字伯隅,晚号观堂(甲骨四堂之一),谥忠悫。浙江嘉兴海宁人,近代学者,戏剧史家。其戏剧论著有《曲录》、《戏曲考原》、《录鬼簿校注》、《优语录》、《唐宋大曲考》、《录曲余谈》、《古剧脚色考》和《宋元戏曲考》。这些著作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戏剧史料的搜集和整理;二是对某些专题的考述;三是对戏剧发展史的研究。他的主要贡献是对中国古代戏剧的研究。
《宋元戏曲考》于1913年成书。全书共有十六章,分别论述宋、金、元杂剧的渊源,戏剧文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为主,兼及曲调和演出。对宋以前、元以后戏剧的概况以及南戏也略作介绍。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戏剧发展史,搜集史料完备,论证也较详实,引起当代人们对戏剧文学和戏剧史的重视。
第一章“上古至五代之戏剧”,他认为,中国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由巫一系,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楚越等地的巫风,《诗经》、《楚辞》、《汉书》、《说文解字》等文献为考察巫风的主要依据。由优一系,王氏注意到优孟衣冠、优施遭诛于郏谷等史实,《春秋》三传、《史记》、《列女传》为其主要的文献依据。王国维考察中国戏剧形成主要着眼点是“以歌舞演故事”,这也反映着他对中国戏剧艺术特征的理解。故他又以此为标尺,梳理秦汉以下各种史籍,注意到两汉之角抵百戏,魏晋之“辽东妖妇”,北齐之“兰陵王”、“踏摇娘”,隋唐之“参军戏”、“歌舞戏”等史实。上所载滑稽剧中,无在不可见此二色之对立。如李可及之儒服险巾,褒衣博带;崔铉家童之执简束带,旋辟唯诺;南唐伶人之绿衣大面,作宣州土地神,皆所谓参军者为之;而与之对待者,则为苍鹘。此说观下章所载宋代戏剧,自可了然,此非想象之说也。要之:唐五代戏剧,或以歌舞为主,而失其自由;或演一事,而不能被以歌舞。其视南宋、金、元之戏剧,尚未可同日而语也。第一章略论上古至五代的戏剧,认为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最初肇源于上古3歌舞和春秋时代的古优笑谑。汉代优角抵百戏,其“总会仙唱”是“假面之戏”,“东海黄公”则已是“敷衍故事”。只北齐的《兰陵王入阵曲》和《踏摇娘》,唐代的歌舞戏和滑稽戏都很发达,“参军戏”则是此二者的“关纽”,而且是有了“参军”和“苍鹤”两种脚色。
第二至第七共六章,着重阐述宋金戏曲面貌。王国维认为宋金戏曲之结构“实综合前所有之滑稽戏及杂剧、小说为之”,其乐曲始有南曲、北曲之分,此二者“亦皆综合宋代各种乐曲而为之者”。为此,他特地分别写了(宋之滑稽戏)、《宋之小说杂戏》、《宋之乐曲》这样三章。所谓“宋之滑稽戏”,指宋杂剧。王国维经过历史材料排比后,得出结论说:“宋人杂剧,固纯以诙谐为主,与唐之滑稽剧无异,但其中脚色,较为著名,而布置亦复杂:然不能被以歌舞,其去真正戏剧尚远。”宋杂剧能变为“演事实之戏剧”,实得力于“小说”。小说从“题目”、“结构”多方面助使“戏剧之发达”。而所谓“杂剧”如傀儡、影戏等,也都是以演故事为主。所谓“宋之乐曲”,指词、大曲、诸宫调、赚词等,这些乐曲的成熟,使戏曲的“曲”文创作,有了可资利用的形式。第二章
在第三章
第四章“宋之乐曲”,其最通行而为人人所知者,是为词。亦谓之近体乐府,亦谓之长短句。其体始于唐之中叶,至晚唐五代,而作者渐多,及宋而大盛。宋人宴集,无不歌以侑觞。然大率徒歌而不舞,其歌亦以一阕为率。其话题涉及宋金大曲、缠达、诸宫调、唱赚等多种“乐曲”的考察,其目的是从“形式”、“材料”两方面为后来的“真戏剧”找到源头。作者将董解元的《西厢记》判定为诸宫调,洵属卓识。在本章中,他还据《武林旧事》、《梦粱录》等文献,考订《事林广记》所载赚词当出自南宋人之手,其观点后来也为学界所认同。
《宋元戏曲史》第五章“宋官本杂剧段数”、第六章“金院本名目”、第七章“古剧之结构”等三章主要是关于宋金杂剧、院本的研究。在第五、六两章中,王国维所做的最主要的工作是依据所用曲调的不同,将《武林旧事》所载“官本杂剧段数”和《辍耕录》所载“院本名目”进行分类。据王氏的考证,二百八十种“官本杂剧段数”中,“其用大曲者一百有三,用法曲者四,用诸宫调者二,用普通词调者三十有五”。六百九十种“院本名目”中,用大曲者十六,用法曲者七,用词调者三十有七,用诸宫调者一。然后,他对金院本做论断云:“则其体裁,全与宋官本杂剧段数相似。宋金以前杂剧院本,今无一存。又自其目观之,其结构与后世戏剧迥异,故谓之古剧。古剧者,非尽纯正之剧,而兼有竞技游戏在其中,既如前二章所述矣。盖古人杂剧,非瓦舍所演,则于宴集用之。唯著曲名者,不及全体十分之一;而官本杂剧则过十分之五,此其相异者也。”但《宋元戏曲史》仅仅将宋金杂剧当作中国戏剧的一个“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待,这是他的眼光局限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