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渔《笠翁十种曲》(一)

(2017-09-02 14:26:14)
分类: 浙江戏剧史稿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兰溪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著有传奇《风筝误》、《蜃中楼》、《玉掻头》、《比目鱼》、《怜香伴》、《慎鸾文》、《巧团圆》、《奈何天》、《意中缘》、《凰求凤》等十种,合称《笠翁十种曲》。另有短篇小说《十二楼》、《无声戏》和《回文传》。作品多写才子佳人的故事,情节离奇,间有庸俗描写。戏曲论著存《闲情偶寄》词曲部,以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译、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以选剧、变调、授曲、教自、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兰溪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著有传奇《风筝误》、《蜃中楼》、《玉掻头》、《比目鱼》、《怜香伴》、《慎鸾文》、《巧团圆》、《奈何天》、《意中缘》、《凰求凤》等十种,合称《笠翁十种曲》。另有短篇小说《十二楼》、《无声戏》和《回文传》。作品多写才子佳人的故事,情节离奇,间有庸俗描写。戏曲论著存《闲情偶寄》词曲部,以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译、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以选剧、变调、授曲、教自、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

李渔写作传奇是他生平最大的癖嗜,自称是曲中之老奴歌中之黠婢。他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病,开始注重联系观众和舞台效果,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因此,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当时词坛上一举成名,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李渔的作品因为雅俗共赏,通俗易懂,故遍行于坊间,不少作品还被翻译后流入日本及欧洲国家。《笠翁十种曲》出版发行,便洛阳纸贵,抢购一空,并被当时的戏剧界推为所制词曲,为本朝(清朝)第一

康熙五年(1666),李渔创办家班。他应朋友之邀,由北京前往陕西、甘肃游历,先后在临汾、兰州得到颇具艺术天赋的乔、王二姬。独具艺韵的二姬的到来,再配以其他诸姬,一个初具规模的李氏家班就组建起来了。对戏曲一直情有独钟的李渔,他自任家班的教习和导演,上演自己创作和改编的剧本。他以芥子园为根据地,带领家班四出游历、演剧,全国九州,历其六七,不辞辛劳,赴全国各地巡回演出,红遍了大江南北,影响波及大半个中国。李渔每到一处,都以戏会友,备受戏曲名流们的欢迎。金陵芥子园、苏州百花巷的李渔住所,都曾是当时戏曲名流交流艺术的场所。李渔曾在芥子园戏台上题有楹联曰:休萦俗事催霜鬓;且制新歌付雪儿。雪儿便是乔姬的爱称。每逢年节生辰喜日,赏花玩月之时,或宾朋兴会之际,必在园中演剧为乐,有时还请不太俗陋的邻人前来观看。康熙十年(1671)端午节前后,李渔两次带家班在百花巷演出经他改编的《明珠记·煎茶》等剧,并与著名戏剧家尤侗、著名诗人余怀等一同观演,共同切磋。往往是夜间上演,曲未终而东方已白,兴致昂然,意犹未尽。李渔有诗记载:更衣正待演无双,报道新曦映绿窗。佳兴未阑憎夜短,教人饮恨扑残缸。家班作为李渔自己的实验剧团,使他在戏曲创作、导演、演出等实践活动中如鱼得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家班不仅成为李渔谋生手段之一,而且在普及戏曲文化,推动昆曲发展上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可就在李氏家班声誉鹊起、蜚声海内的时候,一场变故发生了,康熙十二年(1672),年方19岁的家班台柱乔姬因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祸不单行,第二年,家班的另一台柱,也是正19岁的王姬又因病撒手西归。这对李渔的戏曲活动事业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家班从此一蹶不振,渐次瓦解。

李渔56岁时应邀远游西北,得平阳(今山西临汾)地方官赠予他乔姬,虽年仅13岁,但聪慧过人,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天份,经教唱演习,成为李氏家班的有名的旦角。乔姬学唱,记忆惊人,领悟极快,师授三遍,便能自歌。几个月后,李渔途经甘肃兰州,得贵人赠予王姬,也是13岁。王姬的长相在女伴中虽不出众,一旦易妆换服,却与美少年无异,令人惊叹。李渔便让乔姬教她学戏,扮演主角主角。从此李渔建起了自己的家班,而且乔、王二姬的舞态歌容超群脱俗,能体贴文心,只需李渔略加指点,便能心领神会,触类旁通,创造性地表演剧本内容,常常是朝脱稿,暮登场,效率很高。所以家班创办不多久,便红遍了大半个中国。但乔、王二姬由于长年在外演出,劳累成疾,仅历七年便先后早逝。李渔老泪纵横,悲恸欲绝,写下了《断肠诗二十首哭亡姬乔氏》、《重过江州,悼亡姬,呈江念鞠太守》、《自乔姬亡后,不忍听歌者半载。舟中无事,侍儿清理旧曲,颇有肖其声者,抚今追昔,不觉泫然,遂成四首》、《后断肠诗十首》等诗作哭悼乔、王二姬,挥泪为二人写了一篇《乔复生王再来二姫合传》,希望二姬能复生、再来,情深绵绵,催人泪下。李渔之悲痛,不仅因为二姬在家班里是不可或缺的主角,更因为在生活上是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形影不离的伴侣,在艺术上是最能领悟李渔文心并可以与之促膝交流、切磋的红颜知己。

       李渔凭借自己的丰富戏剧活动经验,对前人的戏剧理论和创作,演岀实践作了可贵的探索与系统的总结,提出了自己的戏剧理论观点。康熙十年(1671),李渔《闲情偶寄》问世,这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结晶。其中《词曲部》谈论戏剧的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演习部》谈论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声容部》中的《习技》详述教女子读书、写诗、学习歌舞和演奏乐器的方法,都和戏剧有关。戏剧创作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特殊规律,编剧如何确定主题、构造情节和安排结构,应注意七个事项:戒讽刺立主脑脫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审虚实。至于戏剧浯言要通俗浅显,适合舞台演岀,故贵浅不贵深。李渔对宾白科浑的格局安排有自己独当一面的见解。这是李渔在汲取前人的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经验,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从而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具有民族特色的戏剧理论体系。

可以从《笠翁十种曲》中看到,李渔一生的戏剧创作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创作时期。第一时期,他的作品主要是竭力美化封建士大夫的“风流韵事”,如《风筝误》,虽然情节新颖,遣辞诙谐幽默,舞台效果不错,但张扬了郎才女貌这种婚姻态度,没有什么积极意义可言;第二时期的戏剧作品,表面上似乎颇具民主精神,实际上却涂抹上了一层浓厚的封建伦理道德的色彩,如《比目鱼》戏中大演贞节义烈,把一个抗议封建礼教的妈妈素材,写成了一岀“维风化,教纲常”的教化戏;第三时期(即是李渔晚年的戏剧创作),李渔将第一时期的真风流和第二时期的假道学融合在一起,来符合他理想中学士文人的标准,如《慎鸾交》这个戏,是李渔为了称赞读书人既能风流又讲信用,既有状元之才又有富贵不易妻的道德。

《玉搔头》写明武宗朱厚照改名万遂,自称威武将军,私行岀游,至山西大同,结识妓女刘倩倩,后玉掻头为范钦之女淑芳所得,因其貌酷似倩倩,被送入宫闱。最后倩倩、范淑芳俱封皇妃。现在越剧传统剧目《玉簪恨》据此剧改编。《玉搔头》共三十岀

《风筝误》写书生韩世勋题诗干风筝上,纨绔子弟戚施放风筝,风筝线断,飘落他处,被詹府才貌双全的二小姐淑娟拾到,重新题诗后再放,由此引出一连串误会与巧合,生出了韩世勋、戚施与詹府两位小姐两桩相互对比而又相互纠葛的婚事。该剧脉络贯通,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其中《前亲》、《后亲》、《惊丑》等几岀戏,过去有昆剧折子戏演岀。《风筝误》传奇剧本,共三十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