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明《琵琶记》

(2017-07-28 13:48:18)
分类: 浙江戏剧史稿

《琵琶记》元朝末年高明所作的一部著名南戏,主要讲述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的爱情故事。琵琶记系改编自民间南戏《赵贞女》(更早时还有金院本《蔡伯喈》),但原故事中背亲弃妇的蔡伯喈变为了全忠全孝。关于蔡伯喈和赵五娘的故事,在南宋已广泛流传,民间艺人也在演唱。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四绝之一:叙阳古道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琵琶记》共四十二出。被誉为传奇之祖的《琵琶记》,是中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高明13051359),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今浙江瑞安人。元至正五年(1345),高明四十岁左右中了进士,在杭州等地作过小官。后来归隐在宁波南乡的栎社,以词曲自误。《琵琶记》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他的剧作除《琵琶记》外,还有《闵子骞单衣记》,已佚。

       这个戏一开始便给观众展开了一个封建社会小康人家的画面:萘伯喈和赵五娘结婚不久,正为年迈的双设宴庆寿。除蔡公外,全家人都希望过一种美好的田园生活。 后来蔡公逼儿子上京赶考状元,结果入赘牛府,与丞相女儿结婚。蔡伯喈当官后家里遇到饥荒,其父母双亡,他并不知晓。他想念父母,欲辞官回家,朝廷却不允。赵五娘一路行乞进京寻夫,最后终于找到,并团圆收场。这三不从是高明重点刻画蔡伯喈全忠全孝。书生发迹变泰后负心弃妻的现象,与宋代科举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科举制度规定,不论门第出身,只要考试中式,即可为官。这为寒士发迹提供了一条捷径。书生初入仕途,需要寻找靠山,权门豪贵也需要拉拢新进以扩充势力。联姻便成了他们利益结合的手段。而当书生攀上高枝,抛弃糟糠之妻时,便与原来的家庭以及市民阶层报恩的观念,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导致一幕幕家庭和道德的悲剧。市民大众厌恶书生这种薄幸的行为,不惜口诛笔伐,这就是宋代民间伎艺产生大量谴责婚变作品的原因。宋代婚变故事一般都把矛头指向书生,是因为当时他们不仅有着优渥的社会地位,而且作为知书达礼的道德传承者,肩负着社会的责任。地位和行为的反差,自然使他们成为人民大众特别是市民阶层谴责的主要目标。

高明的《琵琶记》,以同情宽恕的态度,刻划蔡伯喈的形象,正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情态。在元代,社会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书生的处境,从天上跌到地下。元代科举一度中断达七十馀年,终元之世,考试制度时兴时辍。这使许多士人失去进身之阶,社会地位急遽下降,以至出现九儒十丐的说法。与此相联系,谴责书生负心婚变的悲剧作品,逐渐失去了现实的针对性。地位低下的书生,反成了同情的对象。所以元代戏曲里里的书生形象,或是平庸怯懦,或是迂阔拘谨,尽管多半缺乏光彩,但很少作为被鞭挞的对象。到元代后期,人们对地位得不到改善的书生愈加怜惜,正面歌颂书生志诚的作品渐渐成为戏曲的主流。

高明强调封建伦理的重要性,子孝与妻贤,希望通过戏曲动人的力量,让观众受到教化。因此,明太祖曾盛誉《琵琶记》是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徐渭《南词叙录》)。在这方面,《琵琶记》产生过一些消极的作用。但高明主张戏曲必须有关风化、合乎教化的功用,把当时士大夫所不屑的南戏看作可以载道的工具,却意在抬高南戏的地位和价值。同时,高明能正视社会生活的真实,在肯定孝子贤妻的同时,揭示封建伦理本身存在的矛盾,展示由于封建伦理而产生的社会悲剧,而给予观众强烈的震撼。

《琵琶记》尽管从正面肯定了封建伦理,但通篇展示的却是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和有贞有烈的赵五娘的悲剧命运,从而可以引发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在封建社会,恪守道德纲常的知识分子,经常陷入情感与理智,个人意愿与门第、伦理的冲突之中。《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它比单纯谴责负心汉的主题,更具社会价值。

《琵琶记》揭露社会现实的黑暗,把灾年中各级官吏利用赈济之便中饱私囊的罪恶公诸于众,也很有批评精神。元朝未年,社会更加腐朽不堪。高明用生花妙笔既描摹了老百姓如何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痛楚,又铺叙了朝中权贵们的骄奢淫逸,使我们对当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社会的现状有比较形象的理解。同时,《琵琶记》是一部劝忠劝孝之作,也是一部思想内容极为丰富的主题多义之作。意在宣扬贤孝,宣扬孝道中好的一面,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这对我们今天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