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琵琶记》
(2017-07-28 13:48:18)分类: 浙江戏剧史稿 |
《琵琶记》是元朝末年高明所作的一部著名南戏,主要讲述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的爱情故事。琵琶记系改编自民间南戏《赵贞女》(更早时还有金院本《蔡伯喈》),但原故事中背亲弃妇的蔡伯喈变为了全忠全孝。关于蔡伯喈和赵五娘的故事,在南宋已广泛流传,民间艺人也在演唱。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四绝之一:“叙阳古道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琵琶记》共四十二出。被誉为传奇之祖的《琵琶记》,是中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高明(1305-1359),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今浙江瑞安人。元至正五年(1345),高明四十岁左右中了进士,在杭州等地作过小官。后来归隐在宁波南乡的栎社,“以词曲自误。”《琵琶记》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他的剧作除《琵琶记》外,还有《闵子骞单衣记》,已佚。
高明的《琵琶记》,以同情宽恕的态度,刻划蔡伯喈的形象,正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情态。在元代,社会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书生的处境,从天上跌到地下。元代科举一度中断达七十馀年,终元之世,考试制度时兴时辍。这使许多士人失去进身之阶,社会地位急遽下降,以至出现“九儒十丐”的说法。与此相联系,谴责书生负心婚变的悲剧作品,逐渐失去了现实的针对性。地位低下的书生,反成了同情的对象。所以元代戏曲里里的书生形象,或是平庸怯懦,或是迂阔拘谨,尽管多半缺乏光彩,但很少作为被鞭挞的对象。到元代后期,人们对地位得不到改善的书生愈加怜惜,正面歌颂书生志诚的作品渐渐成为戏曲的主流。
高明强调封建伦理的重要性,“子孝与妻贤”,希望通过戏曲“动人”的力量,让观众受到教化。因此,明太祖曾盛誉《琵琶记》是“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徐渭《南词叙录》)。在这方面,《琵琶记》产生过一些消极的作用。但高明主张戏曲必须有关风化、合乎教化的功用,把当时士大夫所不屑的南戏看作可以“载道”的工具,却意在抬高南戏的地位和价值。同时,高明能正视社会生活的真实,在肯定孝子贤妻的同时,揭示封建伦理本身存在的矛盾,展示由于封建伦理而产生的社会悲剧,而给予观众强烈的震撼。
《琵琶记》尽管从正面肯定了封建伦理,但通篇展示的却是“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和“有贞有烈”的赵五娘的悲剧命运,从而可以引发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在封建社会,恪守道德纲常的知识分子,经常陷入情感与理智,个人意愿与门第、伦理的冲突之中。《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它比单纯谴责负心汉的主题,更具社会价值。
《琵琶记》揭露社会现实的黑暗,把灾年中各级官吏利用赈济之便中饱私囊的罪恶公诸于众,也很有批评精神。元朝未年,社会更加腐朽不堪。高明用生花妙笔既描摹了老百姓如何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痛楚,又铺叙了朝中权贵们的骄奢淫逸,使我们对当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社会的现状有比较形象的理解。同时,《琵琶记》是一部劝忠劝孝之作,也是一部思想内容极为丰富的主题多义之作。意在宣扬贤孝,宣扬孝道中好的一面,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这对我们今天有很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