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没有哪个地方,在你到达了之后还是远方。但是会有一群人,他们可以将某个时刻某个地点,永远定格在那一个瞬间,成为你回不去,却会追忆终生的远方。
在英国的街头走一走,
你会看见烟雨朦胧的天空和狄更斯笔下的工业帝国,
你会看见街头路灯下的花团和王尔德诗里的唯美情怀,
你会看见夏洛克曾经奔跑过的大街小巷,
你会看见卡兰迪伦歌里的野草荒原,
哦对了,你还会看见一个戴着歪帽子的孔和尚,还有一群他的学生……
我一直觉得,人所向往的远方,并不是物理意义上可以到达的某一个地点,而是脱离近处琐碎杂乱事情之后才会看见的海市蜃楼——再美的远方,一旦你真正到达了那里,就会化作泡影。正因此,我对于旅游和远方,一直没有过分的敬仰和崇拜。
然而英国之旅,却让我产生了另一个想法……
这次旅途,除了异国他乡的美景美食,还有一位孔老师。不得不说,若是一个腹无点墨的人即使站在世间再罕有的美景面前,发出的兴叹也会带着三分无病呻吟。孔老师却不同,随便在哪个车马川流的路口,随便说一句话,便能让你的注意力从街对面的ZARA或者BODY SHOP转移开来。
记得当时在福尔摩斯纪念馆,孔老师带着贝雷帽、叼着洋烟斗,一本正经地和队伍里面每个人插科打诨,即兴发挥张口就来,引得大家一阵哄堂大笑。事后回想,方觉得没有孔老师那般深厚的文化功底,是断然不会有这样快的反应的。还有一次,我们在老舍先生曾居住地附近的小教堂里面听孔老师讲老舍。当时他说:“老舍先生是信过佛的,但他照样吃肉。他也信基督,但他也没有每天饭前饭后的祷告……其实老舍先生皈依信仰的原因很简单——做个好人……”
英国旅行已经结束两个月有余,这句话却仍然印在我的脑海里,清晰得可以发出回音。我想,这样老舍先生这般质朴的心愿,大概只有最质朴最真诚的语言才能表达吧——大概,也只有孔老师这样深入研究过现代文学的人,才敢于用这样质朴的言语表达这样的心愿吧。
在巨石阵前,一位年迈的英国老太太突然拿着一个小相机笑容可掬地走过来,比划着问孔老师能否跟他合影。由于行色匆匆,我们来不及问询她原因。不过我想大概是孔老师异于常人的气质大概当真是不需要语言就可以表现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在狄更斯的故居,我遇见了一个兼职讲解员的意大利男孩。他用腼腆的、带着意大利口音的英语告诉我佛罗伦萨是一个很美的城市,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看一看。在剑桥的小河上,划船的小哥一边划着船一边用中文吟诵着:“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在英国的街头走一走,看着下班的人们群聚在酒吧门口端着啤酒谈笑风生……
在英国的街头走一走,我遇见了戴着贝雷帽的孔老师。我遇见了和我一起犯花痴的小姐姐,遇见了帅气的大堂小哥、酒吧里热情爽朗的英国大叔、大街小巷行色匆匆的过路人——哦,对了,还有公园里的鸽子和雕像。
我们行走在旅途的路上,一路匆忙。最后留在我们心里的或许不是我们遇到的景色、吃过的食物、听到的故事,而是那些旅途中遇见的人、经历的事。没有哪个地方,在你到达了之后还是远方。但是会有一群人,他们可以将某个时刻某个地点,永远定格在那一个瞬间,成为你回不去,却会追忆终生的远方。
《孔曰—英国文学之旅》第五期,我们开始《英伦第十日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