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乔治·雅克·丹东,法国政治家、法国大革命领袖。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活动家,雅各宾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雅各宾专政开始后,他支持恐怖政策,但后来他思想转变,成为与昔日革命伙伴罗伯斯皮尔意见相左的“温和派”,强烈抨击罗伯斯皮尔的恐怖统治,最后遭到逮捕并被送上断头台。本期视频,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的张鸣教授将为我们讲述丹东矛盾的一生。
在雨果那本半真半假的小说《九三年》里,这位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三巨头之一的形象曾被这样描绘过:头发蓬松直竖,脸上有麻点,双唇很厚,牙齿很大,两只手像搬运工人的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双眉间有条愤怒的皱纹,嘴角上有一挑善良的纹路”。
这个细节是雨果对丹东一生的隐喻。这一生,起码有两种情绪左右过他,前者是愤怒,这愤怒把法国拖进了恐怖;后者是善良,这善良又把丹东自身塞进断头台。
博物派暑期的法国大革命之旅来到小城特鲁瓦,这个一般旅行团绝不会来到的地方。因为丹东在刚满14岁时来到了这里,度过了他的中学时代。张鸣教授在特鲁瓦老城的街头,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立体丰满的丹东形象。
在我们正统的教科书中,丹东往往被塑造成一个完美的革命英雄,但事实上,无论怎么替他开脱,丹东他都首先是一个恐怖统治的发起者,一个私生活混乱的伪君子,一个贪污无数的革命领袖。张鸣教授希望能让大家看清历史的复杂性,而不是一味地听信扁平化的教科书式的一刀切评价。
虽然前期,丹东是一个无比崇信暴力的人,但当他发现自己亲手参与创建的专政机器就像一匹失控的烈马越来越残暴时,他的灵魂受到刺激,良知开始回归。他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他曾经无比钟爱的获取自由的工具,如今已成了戕害自由的元凶。所以曾经的冷酷的丹东,愤怒的丹东,开始忏悔了。他说:“原来我是在这样的时代建议成立革命法庭的,我请求上帝和人类原谅,我建议成立革命法庭可不是为了使它成为人类的祸害。”他还说:“我愿做受刑人,不愿做施刑人。”最后的丹东,是一个殉道者。
本期,让我们跟随张鸣老师的脚步,踱步在法国特鲁瓦老城,一起去了解“愤怒”的丹东和“善良”的丹东。
http://ww4/large/006d9Kcygw1fa7p8a2sicj30go092wfg.jpg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