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题记:南非是全世界唯一拥有“三大首都”的国家,司法首都布隆方丹可能是其中最不出名的一个。但只要提到《指环王》的作者托尔金、判定“刀锋战士”谋杀罪成立的最高上诉法院,或是臭名昭著的“集中营”一词,您恐怕会频频点头。而这些,都曾与布隆方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旅行车驶入布隆方丹,我们便能明显感觉到它和另外两座首府的不同,既没有开普敦的游人如织,也没有比勒陀利亚的市井气息——这里几乎看不到高层建筑和豪华景观,也难见晒太阳、逗鸟雀的路人。它确如其名,就像“美丽的泉水”般悠然存在着,清凛柔美、静水深流,不抢眼却沁人心脾。
本以为作为《秦简》的最后一站,布隆方丹之行应像城市的气氛般轻松舒适,但旅行车却直接将我们送入了国家纪念碑所在地,据说这里是为了在第二次布尔战争中死去的妇女和儿童而建。大家和秦晖教授相处了10天,自然知道这场战争的惨烈和它对南非历史的意义,听闻都不觉地肃穆起来。
因绕道耽误了时间,下车时园区只差5分钟就要关闭。但管理员见一群中国人千里迢迢来敬奠战争中的受害者,先是露出惊讶的表情,随后就很爽快地答应晚下班半小时,请大家自由游览。
从1899年10月11日到1902年5月31日,为征服仅有几十万人口的布尔人,英国先后投入45万兵力,将这场战争持续了三年多。虽然最终在国际舆论和巨额消耗的双重压力下,英国人与布尔人签订合约,结束战斗,但自此改变了南非的历史走向:德兰士瓦和奥兰治国家灭亡,南非布尔人全部沦为英国臣民,却在民族认同感中逐渐成为一个民族,即阿非利卡人;英国成立了南非联邦,给予布尔人平等的政治地位,但多数中下阶级依然对英国怀有深刻的敌意,因为他们的亲属大都死在集中营中。所以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部分南非布尔人发动了亲德反英的武装暴动,后来又成立“奥瑟瓦·布兰德威格”反对南非与英国结盟。直至1961年5月31日,南非联邦政府宣布退出英联邦,才建立了现代的南非共和国。
http://ww3/large/006d9Kcygw1f96mjbrfpbj30go0m8jtx.jpg
收回思绪,只见国家纪念碑远远地伫立在广场尽头,在蔚蓝的天色中,既像一道醒目的伤口,又似拥有冲破天穹的力量。走近端详,才发现碑上写着不同的语言,但每种语言都是寥寥数语,似乎往昔不愿多提,便将哀痛凝练为事实的描述,仅此而已。但后来读资料时我才知道,这场战役中仅布尔人就有3700人阵亡,3.1万人被俘虏,2万人缴械投降,还有1万多人流亡到德属西南非洲和莫桑比克,要知道,这几乎就是他们的全部兵力。而死于集中营内的布尔平民更是高达27927人,包括1676名老人、4177名妇女和22074名儿童。
这便是人类历史上首批“集中营”的“战绩”。因人口密度极高、物资药品奇缺,集中营带来了极高的死亡率。据说1901年10月的奥兰治地区白人集中营内,死亡率就曾高达40.1%。
http://ww2/large/006d9Kcygw1f96mjz38a2j31kw23utwa.jpg
但历史往往就内含机缘,解救南非妇女、儿童的,竟然正是一名英国女人。1900年12月,社会工作者埃米莉·霍布豪斯(Emily Hobhouse)来到南非,考察集中营内妇女和儿童的发病和死亡率。当她被实情震惊后,立即向英政府提交了一份长达15页的报告,引发了英国民众和国际舆论的沸腾。虽然这名英勇的揭露者很快遭到放逐,并被英国政府宣布为“祖国的敌人”,但瑞士、德国、荷兰、法国、美国开始相继派出视察人员,欧美各国也组织向集中营平民捐赠大量物资,直至英国国会不得不派出调查团,严厉批评了相关人等,并大幅改善集中营条件,死亡率这才迅速跌落到2%。
霍布豪斯在战后依旧奔波于灾难深重之地,最终于1926年6月8日在伦敦去世,却将骨灰埋葬在了眼前这块纪念碑下。当我仰头凝望着那无声的雕像,她们是霍布豪斯和南非的妇女吗?我不得而知。但那一刻,夕阳的余晖骤然从一侧无比辉煌地倾泻下来,将朴实无华的碑塔染成金色,更显庄重圣洁。我倏地有些了然,好似找到了那碑文如此简洁的原因。
http://ww1/large/006d9Kcygw1f96mkktwgvj30go0m8gs2.jpg
回程时,见广场一侧摆放着一团巨大的毛线。可之前路过时太在意纪念碑,只料定它象征着“妇女”,便匆匆而过,丝毫没发现这团“毛线”竟是用钢丝拧成的。忍不住伸手去摸,“毛絮”生硬冰冷,极其扎手;又看那锈迹斑斑的印痕,仿佛有无数双母亲的手曾捏攥着它,向往那一步之遥的自由。
http://ww1/large/006d9Kcygw1f96mkyvv1oj30go0m812v.jpg
回望那无言的纪念碑,轻触着尖利的铁网。我清晰地记得,那一刻,语言丧失了功用,南非10日一路游学而来的感悟,怔怔地涌上心来。那些大历史的脉络、黑白肤色的对比、伟大人物的辛酸、平凡市民的愿景,再也不是文字层面的说教。它们如一幅幅画像,深刻地印在我的脑中,想起其中一幅,嘴里甚至会泛起那种属于它的独特滋味。我这才好像真正理解了那句老话:“读百卷书,行万里路”。知识可以独坐家中悠然习得,可那种亲临现场的感动,哪怕是来自于一个陌生的眼神、一丛难辨的草木、一处会心的场馆设计、一段听不懂却能理解的问答,却唯有从“现场”中获得。当全身五感都积极地参与着学习,灵动地促发着想象,深入地镌刻进记忆,我想,这是最好的课堂,也是最好的游学。
http://ww4/large/006d9Kcygw1f96mljee8lj31kw23u7w8.jpg
为此行领队,再次真诚地感谢“博物派”和秦晖、金雁老师所倾力打造的南非历史之旅,感谢秦教授的耐心讲解与饭桌上的历史八卦。在这里,我们真的读懂了南非!
http://ww2/large/006d9Kcygw1f96mm30ogkj30go092wfg.jpg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