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数学第六单元解决问题例9教学设计、说课稿、反思
(2015-12-23 08:14:40)| 分类: 教学评估数学 |
第六单元
团结小学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页例9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一类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即先求什么)。
2、使学生学会解答先求总数的两部计算问题,初步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
3、使学生学会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规律。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投影仪、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6个面包36元
(1)照这样计算,121个面包要多少钱?
(2)照这样计算,54元能买几个面包。
2、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问题:这个问题熟悉吗?还记得怎样解答吗?
导入:这是上节课我们研究的内容,大家还画了图帮助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一些实际问题。
3、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例9)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阅读与理解
(1)、出示例9的完整问题,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2)、交流。
师:大家来说一说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预设:知道了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可以买6个,现在要用这些钱改买9元一个的碗。求可以买几个。
师:你能用画示意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3)、展示学生画图的示意图,并进行对比和交流。
师:图中两条线段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它们是同样的长度呢?
预设1:第一条线段中,每一段表示每个碗的价钱(6元),买6个画6段,线段的总长度是买6个6元一个的碗用的总钱数。
预设2:第二条线段与第一条画同样长,表明还是用这些钱(36元)来买碗。每一段表示每个碗的价钱(9元),能买几个就应该画几段。
(4)请学生修改或完善自己画的示意图。
2、分析与解答。
(1)借助线段图,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引导学生从第一条线段图上的信息出发进行分析:已知每个碗6元(单价),又知道正好买了6个(数量),就可以求出妈妈一共有多少钱(总价)。知道了这笔钱有多少,就可以求用这笔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预设1:6×6=36(元)
预设2:列出综合算式:6×6÷9
(3)师: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思考方法?
引导学生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要求出“用这些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必须先求出“这些钱”是多少,而题目里没有直接给出总价,所以同样要先求出妈妈有多少钱。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预设:4个9元的碗总价是36元,6个6元的碗的总价也是36元。解答正确。
(2)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先让学生回顾与总结解决问题的过程,讨论后教师小结: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抓住了解题的关键——无论碗的个数和单价怎么变,钱的总数是不变的,都必须先算出买碗的钱的总数,再根据要求进行后面的计算。
(3)汇报交流后,让学生书写答案,完善解题步骤。
4、及时练习:
1、一个工程队修一条路,每天修 6米,9天修完,如果每天修9米,几天修完?(先用每份数×份数,求出总数是多少,再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属于归总问题。)
2、解决此类问题时,先求出(
三、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1、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4天可以读完。
(1)如果每天读8页,几天可以读完?
(2)如果他3天读完这本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提问:比较(1)、(2)两小题,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2、小白兔采了2筐胡萝卜,每筐9根。
3、拓展提高
根据条件和要求补充问题并解答。
招待所新来一批客人,每间住2人,要15间房,照这样计算。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十五第12、13题。
板书:
分步:6×6=36(元)
答:可以买4个。
先用每份数×份数,求出总数是多少,再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属于归总问题。
第六单元
团结小学
一、说教材
多位数乘一位数——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2页的知识。这部分的学习是让学生学会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今后借助线段图分析更复杂的数量关系打下基础。总价相等这一数量关系用直观示意图(用离散的图形画出)无法呈现,而且当数据很大的时候画起来也很麻烦了。线段图通过用上下两条长度相等的线段并平均分成相应的份数,既能很好地表明总量一定的数量关系,同时还能体现每一步中单价与数量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算理、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如何借助图形理解算理、分析数量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一方面,在学生自主动手画图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线段图比直观图更加清晰、简洁,从而学会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让学生看着线段图,说一说自己发现了哪些信息(数据和数量关系),提高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通过例题、“做一做”等题目的对比分析,建立“归总”问题的教学模型,即“总量不变,需要先用乘法算出总量”的数学模型,加深学生对乘、除法数量关系的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一类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即先求什么)。
2、使学生学会解答先求总数的两部计算问题,初步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
3、使学生学会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规律。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6个面包36元
(1)照这样计算,121个面包要多少钱?
(2)照这样计算,54元能买几个面包。
2、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问题:这个问题熟悉吗?还记得怎样解答吗?
通过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阅读与理解
(1)、出示例9的完整问题,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2)、交流。
师:大家来说一说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预设:知道了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可以买6个,现在要用这些钱改买9元一个的碗。求可以买几个。
师:你能用画示意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3)、展示学生画图的示意图,并进行对比和交流。
师:图中两条线段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它们是同样的长度呢?
预设1:第一条线段中,每一段表示每个碗的价钱(6元),买6个画6段,线段的总长度是买6个6元一个的碗用的总钱数。
预设2:第二条线段与第一条画同样长,表明还是用这些钱(36元)来买碗。每一段表示每个碗的价钱(9元),能买几个就应该画几段。
(4)请学生修改或完善自己画的示意图。
2、分析与解答。
(1)借助线段图,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引导学生从第一条线段图上的信息出发进行分析:已知每个碗6元(单价),又知道正好买了6个(数量),就可以求出妈妈一共有多少钱(总价)。知道了这笔钱有多少,就可以求用这笔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预设1:6×6=36(元)
预设2:列出综合算式:6×6÷9
(3)师: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思考方法?
引导学生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要求出“用这些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必须先求出“这些钱”是多少,而题目里没有直接给出总价,所以同样要先求出妈妈有多少钱。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预设:4个9元的碗总价是36元,6个6元的碗的总价也是36元。解答正确。
(2)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先让学生回顾与总结解决问题的过程,讨论后教师小结: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抓住了解题的关键——无论碗的个数和单价怎么变,钱的总数是不变的,都必须先算出买碗的钱的总数,再根据要求进行后面的计算。
(3)汇报交流后,让学生书写答案,完善解题步骤。
4、及时练习:
1、一个工程队修一条路,每天修6米,9天修完,如果每天修9米,几天修完?(先用每份数×份数,求出总数是多少,再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属于归总问题。)
2、解决此类问题时,先求出(
三、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1、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4天可以读完。
(1)如果每天读8页,几天可以读完?
(2)如果他3天读完这本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提问:比较(1)、(2)两小题,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2、小白兔采了2筐胡萝卜,每筐9根。
3、拓展提高
根据条件和要求补充问题并解答。
招待所新来一批客人,每间住2人,要15间房,照这样计算。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十五第12、13题。
三年级上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解决问题例9教学反思
团结小学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里解决问题的归总问题,重点是在理解算理、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让学生会如何借助图形理解算理、分析数量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来源于生活,通过课件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便于学生观察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培养问题的意识。例9沿用了例8的情景,不同的是,画图方法由示意图改为更抽象的线段图,总数相等这一数量关系用形象图无法呈现,而且当数据很大时画起来也麻烦。线段图通过上下两条长度相等的线段并平均分成相应的份数,既能很好地表明总量一定的数量关系,还能体现每一步中的份数和每份数。本节课我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使学生手、眼、口、脑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我还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意义,让学生初步掌握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一类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即先求什么)。
本节课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语速过快,数学语言不严密是一方面,另外由于紧张导致例题的板书忘记书写,只是在课件上出现讲解。在以后教学中我一定多加注意减少失误,使课堂教学更加圆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