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汤苗苗老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
(2018-12-30 22:14:04)
标签:
读后心得教育 |
分类: 8、教师阅读 |
学科核心素养应面向学生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
一、书籍内容摘要:
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
从学校教育来说,一方面我们要从学校整体教育的高度来界定和确认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另一方面也要从具体学科的角度来研制和确立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两者要保持有机联系和衔接,既要把普适性的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的学科素养当中,也要把学科素养提炼到一般素养中去。
第一部分:核心素养的内含——核心素养是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第二部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构——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
第三部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整体化策略。
二、重点阅读部分:
课堂教学策略之统整策略:从知识本身的角度来看,整体意味着“联系”;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整体意味着“组织”;从课程的角度而言,整体意味着“统整”——以知识联系为纲的统整;以主题为纲的统整;以核心素养为纲的统整;——基于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的教学也是一种跨学科的课程统整。
整体化案例——马芯兰教学法;孙维刚的结构教学法;薛法根的组块教学;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姚嗣芳的单元整合教学法。
三、素养的DNA——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最重要的就是“核心”二字,即精华所在,我们都知道,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里很明确地指出了,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表现方面: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德才兼备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德即指品格,才即指能力,我把品格理解为习惯,例如我的课堂中排队、不喧哗、杯子摆放等等,都是一种品格。能力就是学习之后剩下的东西,“高分低能”的现象,就是只关注了知识,而忽视了能力,用知识教知识,才培养出了“书呆子”,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把课内与课外、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学生能灵活、创造性的运用知识,发展能力,只要有了能力,就随时能生长出知识。文中讲到了三种不管哪门学科必须拥有的关键能力:
1.阅读能力。在课堂中,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阅读能看懂的内容,老师就坚决不要讲了,自己需要讲的就是学生看不懂你的内容,养成学生自学能力,阅读能力。
2.思考能力。备课的时候,自己多预设问题,问题是思考最好的营养剂,一位教授讲过:“能够带上满口袋问题走进课堂的课,算好课;能够在课堂上唤起学生提问、发问的课,算更好的课;能够唤起学生提问,居然被学生的问题问倒了的课,算是最好的课。”有教授的话在这儿吗,以后再被学生问倒,就不尴尬了……
3.表达能力。如何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看学生有没有真正理解,真正想透彻,我的课堂一定要鼓励学生多用自己的话阐述自己的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其实,教是最好的学,让学生也来当老师,要想让其他同学明白这个问题,自己就得格外明白了。
书,常读常新,人,多思多悟。叶圣陶说:“自能读书。”凡事就怕认真二字。核心素养命题改革的立意就在于:要从关注碎片化,固定化的学科知识技能的习得,到关注复杂,不确定性的学科问题的解决。而放下手机拿起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是教师应该迈出的第一步。